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教学论文 >

儒家教育思想浅析【3268字】

时间:2023-04-29 22:37来源:毕业论文
儒家教育思想浅析【3268字】

儒家教育思想浅析

中图分类号:B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578(2011)07-0064-02

儒家是先秦诸子百家中的一家,


儒家教育思想浅析

中图分类号:B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578(2011)07-0064-02

儒家是先秦诸子百家中的一家,但也是对中国影响最大的一家。自西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意见之后,儒家思想便成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在两千论文网多年的历史长河里,儒家思想不断地演化发展,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每每谈到儒家文化,儒家思想的时候,人们都不约而同的将焦点集中到其创始人孔子的身上。孔子是儒家学派的鼻祖,是儒家思想的奠基者。关于孔子,后人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历朝历代的君主都对孔子有各式各样的封号。但是其中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影响最深远的,最为人们所熟知的当属清朝康熙皇帝所题孔庙大成殿匾额万世师表“,此外还有至圣文宣王“。大成至圣文宣王“。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先师“等等一系列的谥号封号。从这些称号中,我们可以看出人们都将孔子看做为老师,教育家。不可否认,孔子的教育思想至今仍在使用,而且在不断地发展。

1因材施教

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在今天的信息时代,仍有可取之处。对不同的对象,提出不同的要求,根据学生的特点,给予不同程度的教育诱导,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学习潜能,是极为可贵的。论语?子罕篇第九写到,颜渊谓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颜渊的感叹也让我们看到了孔子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循循教导,使得学生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欲罢不能“想停止学习都不可能。

每个人的先天条件都是不相同的,因此要针对每个人的条件特点进行教育,引导,使其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在教学方法上,孔子提出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论语?雍也第六)告诉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心理。文化素质等,采取不同的态度,有针对性的方法。

孔子提出因材施教的原则和方法。主张要根据学生们的资质,有差别,有深浅地进行教学,使教学活动变得多样化。在论语中,孔子运用这一方法的事例是相当丰富的。如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篇第十一)子路和冉求都是孔子的门生,都向他们的老师提出了同一个问题――闻斯行诸?“但是两个人却得到了不同的答案。可以说这是论语中关于孔子因材施教“的最生动的案例了。冉求生性胆小做事畏缩,因此,孔子给他壮壮胆,鼓励他前进,使他能够突破自己的障碍,故进之“;但是子路和冉有正好相反,胆量过人,勇于作为,因此孔子要压压他,故退之“。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对学生提出的同一问题,孔子能针对提问人的不同情况,作出涵义完全相反的回答。这里的进之“和退之“就体现了其因材施教的思想。

2有教无类

有教无类“是先秦儒家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孔子作为最早的民间教师,将贵族文化(主要是礼)传播到民间,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传统,为中华文化的普及开创了先例。有教无类“最简单的理解就是无差别教育,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每个人也都应当受教育。无论是贵族还是庶民。

在孔子之前,享受教育是贵族的专利,平民子弟是没有接受教育的权利的。孔子提出有教无类“并通过办私学来实践它。他招收学生不受贵贱。贫富。老幼。国籍“等条件限制。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他招收的学生,绝大多数为平民子弟。在他的弟子中,既有家财万贯的子贡。公西子华,又有家境贫寒的颜回。子路。原宪以及子张等。孔子也因此受到普通百姓的敬仰,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也为历代进步教育家所继承。所效法,从而形成了中华民族的优良教育传统。

也正是孔子开创的有教无类“的儒家教育传统,中国的教育始终没有把贵族和平民区别开来。科举制度确立后,不少平民子弟通过考试进入统治阶层,就是很有说服力的例证。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只要诚意求学,均因材施教,给人谆谆教诲,自行束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只要送上少许学费(十条干肉)作为拜师礼,没有不给予教育的。在当代社会继承和发扬有教无类“的精神,对教育平等采取各种切实有效的措施,使所有学生真正享受到平等的教育权利,以实际行动更好的贯彻执行教育公平“的原则,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同时,孔子的有教无类“的教育实践,在客观上起到了两种积极的作用。一是通过开办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教育垄断局面,使官学和私学共同发挥作用,共同开发和提高民智,这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他重视人的价值以及重视群体意识的人本主义思想。第二,通过民间讲学,利用民间渠道,推广儒家的伦理道德思想。孔子企图通过施仁学对周礼进行局部的损益,调整统治阶级内部关系和统治阶级与人民之间的关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建等级分明的社会秩序。这在当时是有进步意义的。

3学而优则仕

先秦儒家教育思想的另一个方面是学而优则仕“。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十四)孔子之前的人学习的目的只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满足自己的求知欲而已。但是孔子以后的学子们,学习的观念却发生了改变,学习不再是自己的事情了,学习的目的也不仅仅是满足自己的求知欲了,而是要学以致用,要将自己所学回报于他人,反馈于社会。因此也就有了学而优则仕“的观念。

学而优则仕“在古代本有两义:一为学有余力则仕官;二为学有所成则仕官。从论语中所记录的孔子的言论来看,孔子认为致仕为官才是一个人体现个人价值的最好的方式和方法,因此孔子看不起士农工商,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论语?子路第十三)孔子将向他请教种庄稼种菜蔬的樊迟嗤为小人,认为真正的人,真正的君子应当好礼。好义。好信,只有这样才可以使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焉“抱着孩子都来投奔。孔子的学而优则仕“观点,从其整个思想体系来看,也是其主张的贤人政治“的一个表现。

春秋时代,正是是奴隶制没落的时期。孔子看到各国世卿世禄“的衰落而感到忧虑,他一方面站在保守立场,主张恢复周道,反对僭越行为;另一方面又力图改良社会,提倡贤人政治“安邦定国。一次他曾对子贡大发感慨:天下无道久矣,莫能宗予。“怎样才能达到天下有道呢?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曰:焉知贤才而举之?“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论语?子路第十三)季康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第十二)又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第十三)这些都是讲贤人政治的道路。

怎样实现举贤人“呢?古今中外的历史经验证明,学而优则仕“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学而优则仕“作为不学而仕“的对立物,是对世卿世禄的一种公开的反对和挑战,在历史上是起了进步作用的。它不是奴隶主的思想,而是反奴隶主的平民阶级和士“阶级的意识形态。这种举贤人“的思想为日后封建社会建立科举取士制度提供理论理论依据。

因此学而优则仕“成为了儒家的教育目的。儒家认为教育是为了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使其具有忠君和勇敢的品质,体现在教育上就是仕有则学,学而优则仕“这说明学习是做官的途径,并特别强调了优“方能仕“,也就是说只有学习优异。德才兼备的贤才才能做官,反映了儒家唯才是举的思想。并提出了举贤才“的主张,使得平民有了参政的可能,同时也意味着中国古代教育基本上是一种官本位的教育模式,教育为政治服务,为国家培养政治人才。各种官吏的候选人,这样又把教育同政治结合在了一起。

儒家教育思想浅析

儒家教育思想浅析【3268字】:http://www.youerw.com/jiaoxue/lunwen_163078.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