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工程教育认证为导向的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4)36-0080-02
为了构建工程教育质量监控体系和工程教育与工程界的联系机制,实现工程教育的国际互认,提升高等工程教育的国际竞争力[1],教育部于2006年3论文网月正式启动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工作。作为四个试点认证专业之一,电气工程专业的认证筹备会议于2006年4月5日在北京召开,着手起草相关文件和认证标准等;随后的会议又进一步修改与完善了相关文件等[2]。
电气工程专业认证首要的关键问题是判断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等是否符合专业认证通用标准[3]和补充标准[4]。为此,对照上述标准的要求,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进行了课程设置方面的相应改革,为顺利通过专业认证[5]奠定了基础。
一。学分规定与毕业要求学分
我校按照理论课程16学时对应1学分。独立设置的实验课程30学时对应1学分进行学分设置。根据培养计划,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学生必须修满168个学分方可毕业,包括理论教学学分和集中实践环节学分。理论教学占132学分。集中实践环节占36学分;其中,理论教学中的必修课为98学分,人文及社会科学选修课为6学分,其它选修课为28学分。
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激励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学校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第二课堂活动,制定了长沙理工大学第二课堂学分认定暂行办法。第二课堂活动主要包括:各级各类竞赛,论文和科技成果,科研活动,各类过级考试和职业技能考核,社会实践活动,公益劳动等,大学生素质拓展中心“或阳光艺术团“组织的各类培训班,学生会或学生社团联合会组织的活动,各根据自身特点确定的活动或项目。学生参加上述各类活动并至少获得10学分方可毕业(第二课堂学分不包含在毕业总学分之中)。
二。教学计划的修订
我校对于教学计划修订有较为完善的制度,一般每隔4年左右就对培养方案进行一次修订,教学计划的修改随同进行。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一经确定,将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其修订原则上根据国家或社会发展的要求进行。教学计划批准后,教学组织和实施严格按照教学计划表执行。
根据电力行业的发展需求,近年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分别于2006年。2008年。2010年和2013年对教学计划进行了修订,由专业负责人带头。骨干教师参与,广泛征询学生和相关行业的企事业单位意见,并经学校组织的校内外专家评审通过后才确定。2013年在遵循学校指导原则的大前提下,结合培养目标,尤其是在听取校外的企业专家对培养方案审核意见的基础上,为了更好的彰显专业特色,增强本专业人才培养的工程适应性与工程应用性,同时为了使课程之间的衔接更为合理,针对本专业培养方案细节进行了相应调整。例如,增加了本专业直接与工程应用紧密相关的几门最重要的专业课和专业平台课的学时:发电厂电气部分“。继电保护原理“。电力系统暂态分析“三门课程的课时由原方案的56学时增加为64学时,高电压技术“课程由原方案的40学时上升为48学时;另外,适当加强了与本专业工程应用联系较为紧密的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线性代数“由32学时调整为40学时,电路理论A(上)“与电机学A(上)“皆由48学时增加为56学时,并新增了一门选修课工程力学“;为了使课程安排与衔接更为合理,将线性代数“提前到第一学年的秋季学期,以便与课程电路理论A“更好的衔接,将发电厂动力部分“提前到第二学年春季学期,使其与认识实习“更好的配合,将比较重要的专业限选课电力系统自动控制技术“提前到第三学年春季学期,以加强其教学效果;将限选课电力电子技术A“提前到第三学年秋季学期,以便与电力系统自动控制技术“更合理的衔接;另外考虑到原方案中所设置的高电压专业方向的应用面较窄,往届学生选择该专业方向的很少,甚至无法开班,因此,本次方案中取消了高电压专业方向,但为了适当加强高电压技术方面的内容,增加了高电压技术综合应用“这门选修课。
三。课程开设体系
根据专业认证通用标准[3]和补充标准[4],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特色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根据本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其培养规格。培养途径和培养质量都以培养目标达成为导向,课程的开设也紧紧契合培养目标和毕业生能力要求。本专业课程体系称为6+1“结构:由人文及社会科学类。数学与自然科学类。工程基础类。专业基础类。专业类。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论文)6个模块和课外教育活动模块组成,课程结构比例为:人文及社会科学类课程(含外语)占总学分的21。1百分号,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占总学分的15。5百分号,工程基础类课程。学科专业基础类课程与专业类课程占总学分的43。2百分号,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论文)占总学分的20。2百分号;具体课程开设情况见表1,主要课程的先修关系如图1所示。课外教育活动主要考虑学生综合素质及个性化能力培养,在课堂之外可获得的创新学分(我校普教本科生第二课堂活动学分折算表见表2)。
四。课程体系的特点分析
通过对表1。表2和图1所示课程体系的分析,可以发现以下特点:
(1)通过人文及社会科学类课程,培养学生人文科学素养。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使之具备一定的经济和管理知识;并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的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
(2)通过数学与自然科学类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应用数学与自然科学知识解决本专业中工程问题的能力;(3)通过工程基础类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国内外最新科技文献的能力;
(4)通过专业基础类课程的学习,掌握学科基础知识和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培养学生不断学习和适应发展的能力;
(5)通过专业类课程的学习,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和行业的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能正确认识电力技术对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了解本专业的前沿发展现状和趋势;
(6)通过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论文)等工程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理论和技术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追求创新的态度和意识;培养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在团队中发挥作用的能力。
显然,上述课程体系满足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通用标准[3]中培养学生十大“能力的要求,同时通过专业基础。专业课的学习,满足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类专业认证补充标准[4]中知识要求。能力要求。工程要求和特别要求条款。通过选修课的设置,学生可根据自身实际及职业规划的需要有选择性的学习。
五。结束语
本文主要介绍了以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工程教育认证为导向的课程设置,涉及学分规定与毕业要求学分。教学计划的修订。课程开设体系。以及课程体系的特点分析等内容。上述认识和体会希望能为兄弟高校顺利通过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工程教育认证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以工程教育认证为导向的课程设置
以工程教育认证为导向的課程设置【2639字】:http://www.youerw.com/jiaoxue/lunwen_1644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