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俄语教育的发展历程
一。中国俄语教育的历史回顾
(一)清朝的俄罗斯语教育(康熙年间―清朝末年)。
中国最早的俄罗斯语教育(以下称俄语教育)始于清朝康熙年间开设理藩院(1708),时称俄罗斯文馆,距今有303年历史。洋务运动时期开办了京师同文馆(1862)论文网之后,俄罗斯文馆并入该馆,后并入京师大学堂,称译学馆(1901)。
与京师同文馆同期开办的还有上海广方言馆(1863)。广州方言馆(1864)和湖北自强学堂(1893),这些学校基本沿用京师同文馆的做法,都开设俄文教学。
光绪二年(1876)公布的京师同文馆学制如下[1]:
首年:认字,写字,浅讲词句,讲解浅书。
二年:讲解浅书,练习句法,翻译条子。
三年:讲各国地图,读各国史略,翻译选编。
四年:数理启蒙,讲求代数学,翻译公文。
五年:讲求格物。几何原本。平三角。弧三角,练习译书。
六年:讲求机器。微积分。航海测算,练习译书。
七年:讲求化学。天文。测算。万国公法,练习译书。
八年:讲求天文。测算。地理。金石。富国策,练习译书。
由以上课程设置我们可以看到:同文馆采用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教学原则,重视翻译的教学,并且文理并重。
同文馆的考试有四种[2]。
月考:每月初一日举行。
季考:每年二五八十一月之初一日举行。
岁考:每年十月定期面试。
每届三年总考试一次,由总理衙门经营。
教育的传统,重视考试在学习过程中的检测作用在此略见一斑。其次,将考试的结果与出仕做官联系起来,早期通过考试的可依次授予七。八。九品官职,很好地发挥了考试的激励作用。
不管是俄罗斯文馆,还是后来的同文馆。译学馆,它们对汉语(古文修养写作练习)的重视都是一如既往的,这既是翻译工作的需要,更是实践中得出的规律。如译学馆章程第二节就强调中文教学的重要性,称:向来学方言者,于中国文辞多不措意,不知中国文理不通,则于外国书精深之理,不能确解悉达。且中文太浅则入仕以后,成就必不远大。故本馆规定课程,于中国文学亦为注重。“[3]
(二)民国时期俄语教育(1912―1949年)。
俄国十月GM胜利影响巨大,不管是伟大的GM先行者孙中山还是中国早期的主义者都意识到要向苏俄学习。当时的国共两党都意识到要学习苏联的GM理论和经验,必须培养一批懂俄语的干部。1920年在上海创办的外国语学社,是中国主义者俄语教学活动的开始。1921年上海大学设立了俄语专修科。三十年代末四十年代初,中国党在延安相继开设了一批业余性质的俄文讲习班。1941年延安大学成立并设立俄语系。抗日军政大学也成立了俄文队,后改为中央军委俄文学校,是延安外国语学校的前身。抗日战争胜利后,延安外国语学校分别发展成为北京外国语大学和哈尔滨外国语专门学校。据不完全统计,到1949年前夕共有13所学校开设有俄文系科[4]。
13所学校设有俄文系科(包括俄文师范科):
从上表看,这些俄语院校主要集中在东北和北方地区,教师数量少,学生也少。
(三)新中国的俄语教育(1949年至今)。
胡壮麟用两次战略大转移来概括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外语教育。前三十年,主要语种由英语转为俄语,后三十年,又由俄语转为英语。(胡壮麟,2011)这也基本上概括了建国后俄语教育的两大阶段。细分起来,基本呈现出快速发展时期(1949―1956年)。转折调整时期(1957―1966年)。文化大GM“时期(1966―1976年)。恢复发展时期(1977―2000年)。滑坡萎缩时期(2000年至今)。
1。快速发展时期(1949―1956年)
从1949年到1956年是外语教育中俄语教育(专业俄语和公共俄语)迅猛发展的七年。新中国成立伊始,百废待举,此时,毛泽东主席向全国发出了向苏联学习“的号召。由于在外交上和苏联结盟,经济建设上靠苏联援助,科学技术方面的资料也主要来自苏联,加之聘请了大批苏联专家,因而俄语成为当时最急需的语言。俄语教学也因此迅速发展。1950年中国人民大学等19所大学相继成立了俄文系科,同期成立的还有7所俄文专科学校,共有学生4000余名。当时高校的公外大多是俄语,不少中学开设俄语课,学俄语的人数相当可观。
1953年7月20日教育部下达了关于高等师范学校教育。英语。体育。政治等系科的调整设置的决定,根据这个文件除华东师范大学英语系外,全国其他7所师范院校的英语系停办。1954年4月28日教育部下达了关于当年秋季中学外语科设置的通知。要求从1954年开始初中不再设外语课,高中从一年级起授俄语。
这两项决定的负面影响极大。外语教育片面发展,俄语发展迅速一家独大,超过实际需要,俄语专业学生大量过剩;初中停开外语,大学外语专业学生水平相应降低;大批英语师资流失。应当说,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和中期大力发展俄语教育是出于当时政治和经济建设方面的考虑,可这是违背教育本身发展规律的缺乏长远考虑的错误决策。
2。转折调整时期(1957―1966年)
1956年初,教育部根据中央精神,决定自1956年秋季起从高中一年级开始增设英语课,从1957年秋恢复初中外语课。这标志着外语教育政策的一个转折,过量地发展俄语教育和取消初中外语的做法发展到了1957年已经带来明显的后果――培养的俄语人才大大超过国家需要。1957年,国家做了如下调整:(1)动员俄语专业的学生改学其他语种;(2)动员三年制应届毕业生继续学习一年,并把学制一律改为四年;(3)俄语专业暂停招生一年。一些俄语院校停办,到1959年9月原先开办的7所俄专已不复存在。
六十年代初苏联从中国撤走大批专家,中苏分歧表面化。同时与西方国家及第三世界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中国的外交由一边倒变为全面开花,急需大量外交。经贸人才及外语教师。1964年3月12日,国务院外事办公室。高等教育部党组关于解决当前外语干部严重不足问题应急措施的报告对于各语种干部的需求情况根据调查做了如下的估计(何东昌,1993:1261)[5]。
在此情况下,政府出台了两项措施:制定外语教育七年规划纲要,建立一批外国语学校为外语院系准备生源。
1964年10月制定的外语教育七年规划纲要提出了发展外语教育的四条方针。
1。专业外语教育与共同外语教育并重。
2。学校外语教育和业余外语教育并重。
3。在学校中确定英语为第一外语。
4。在大力发展数量调整语种比例的同时要特别注意保证质量。
这份纲要贯彻执行了两年,文革“开始后被迫终止。可以说,当时的这两项措施都是出于国际形势和外交工作的需要,但同时也考虑到了教育本身的需要,是正确的决定。没有当年的七年规划就没有今天全国的外语院校布局,就没有目前外语院校的规模,也没有当前外国语学校蓬勃发展的局面。外语语种的情况更不可能得到有效的调整“。[6]
3。文化大GM“时期(1966―1976年)
文革“首先是从文教战线开始的。教育成了重灾区,外语教育更是灾难深重。学习外语被认为是崇洋媚外。里通外国。外语院校,师生停课,学工学农学军。一些外语教师被怀疑为特务间谍,立案审查。教授们受批斗,俄语教学处于停滞状态。十年文革“,十年浩劫。以西安外国语大学为例,西安外国语从文化大GM“初期横扫一切牛鬼蛇神“。抓黑帮“到清理阶级队伍,内被以各种罪名揪斗审查。批判的共108人(占教职工人数的三分之一),其中立案审查的86人,关进牛棚“监督改造的52人,他们的家属也不同程度地受到牵连。[7]
4。恢复发展时期(1977―2000年)
1978年以后,外语教育发展迅速,特别是英语教育发展更快。俄语教育在八十年代中后期随着中苏关系正常化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进入九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和俄罗斯经济不断恢复,与俄罗斯及独联体国家之间的合作日益增多,推动了俄语教育进一步恢复。
5。滑坡萎缩时期(2000年至今)
进入新世纪,英语作为通用语言依然在外语教育中占主流。而中俄两国特殊的地缘关系。两国悠久的交往历史及国际形势决定了俄语教育的重要性,可是实际情况是怎样的呢?
目前小学。初中和高中在校学生人数分别为一亿三千万。五千七百多万和一千多万。学生开设的外语主要是英语。俄语和日语(俄语和日语主要集中在东北三省和内蒙古)。分别有35万和12万学生学习俄语和日语,其余中学学生全部学习英语“。[8]
黑龙江省是俄语学习的传统大省,其俄语生源量相当于其他省份的总和,但现在的状况同样也不尽如人意,黑龙江省学习俄语的初中生约为8万人,高中生约为6万人,总计不到15万人。再加上其他省份如吉林。辽宁。湖南。山东等地的生源,俄语生人数不超过20万。生源短缺严重影响了各高校的俄语教学。[9]
二。俄语教育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
的俄语教学培养了俄语人才,满足了国家需要。从早期的俄罗斯文馆到近现代的外语院校的俄文系科,它们都为国家政治。经济。外交工作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俄语学科得到了长足的发展。1981年中国俄语教学研究会成立。其会刊中国俄语教学是中国唯一纯俄语教学和研究的学术刊物。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不少学校俄语专业开始招收硕士和博士研究生,高校俄语教学大纲得到了进一步的规范,课程设置也不断得到完善。中俄联合办学初见成效。由于中俄两国的教育有着众多的相似性及教育的互补性,近些年中俄联合办学日益受到两国政府和高校的重视。目前,已有50多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与俄罗斯有关院校及对口单位建立了直接合作关系,进行学术及人才交流。[10]
的俄语教育的虽然成就斐然,但问题也很突出,除了一些共性的其他外语教育都具有的问题之外,有一个问题是不容忽视的――俄语教育在滑坡。
俄语教学在中国走了300多年,清朝到民国发展缓慢但是基本平稳。它的真正辉煌阶段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改革开放后虽然有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发展,但整体呈现萎缩和下滑的趋势。以中学为例,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中学外语教学中英语与俄语的比例大约为1∶9,1963年为1∶3,到了2001年,英语与俄语的比例居然偏差为198∶1。[11]如果说建国后由于政府的过度重视俄语发展迅速,那么今天的萎缩和下滑是不是政府的不重视或者重视不够呢?
三。对以后中国外语教育的启示
(一)教育有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等多种功能。
发展教育要综合考虑,不能过于重视其中的某一两项功能而忽略其他功能。新中国成立后出于政治和经济的考虑,过于重视俄语教育,以至于俄语教育发展过快过热,造成俄语人才培养过剩。
(二)外语人才培养有周期性和连续性。
早在1956年国家已经发现俄语过热的趋势,并采取措施,但是这种势头到1965年才开始下降。这就说明培养人才要从长计议,不能希望立竿见影,更不能出现断层。
中学俄语教师数量图表(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
(三)高级外语人才尤其是翻译人才的培养,既要重视外语教育,又不能放松母语的教学。
母语的水平对外语学习有决定性作用,没有扎实。良好的母语基础是不可能学好外语的。目前很多外语院校只在大一时给外语专业的学生开设两个学期的大学语文,我们的课程设置是否要考虑大一后的汉语教育呢?
(四)外语教育要有长远规划,同时要重视语言的多样性。
制定外语教育规划要适应国际形势。国内现实情况,更要考虑教育自身的规律。中小学可供学生选择的外语仅为英语。俄语和日语,但开设俄语和日语的学校逐渐减少,选学这些语言的学生人数不断下降。目前,俄。日语种日渐萎缩,全国学习俄语和日语的学生占全国中学生不到1百分号“[12]。如果说在五十年代,语言规划方面的失误是因为夸大了俄语的重要性,把比例提到了不恰当的程度,使得英语教学水平大为下降,那么在今天是否又有以英语代替一切外语的倾向?“胡文仲早在2001年就表达了这种忧虑。
中国俄语教育的发展历程
中國俄语教育的发展历程【4411字】:http://www.youerw.com/jiaoxue/lunwen_1648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