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主义文化观及其现实启示
中图分类号:A8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14)12-0079-04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日常生活批判与中国民生问题“(08BZX009);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项目安德烈?高兹的生态学主义“(10JH论文网Q046);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高兹的劳动解放思想与和谐社会建设“(13g239);湖北工业大学博士启动基金项目伍德的政治哲学研究“(BSQD12166)。
作者简介:冯旺舟(1983-),男,武汉人,哲学博士,中央编译局博士后(在站),湖北工业大学主义讲师,研究方向:主义中国化。国外主义哲学。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文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效,2011年10月18日中国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更是确定了未来文化体制改革的方向和目标。党的十八大报告以及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要推进文化强国建设,中国的文化强国建设必然要以主义文化观为指导,因此,深入考察主义文化观对推进中国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强国建设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文化的本质
认为,文化起源于人类劳动。虽然没有直接给文化下定义,但他从分析人与自然之间关系入手探讨了与文化相关的概念,比如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化的自然“。人类学的自然“等。指出,人直接地就是自然存在物,一方面,人具有自然力和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另一方面,人同世界其它事物一样是受动的自然存在物。人有现实的。感性的对象作为自己生命表现的对象。人是有激情的存在物,强烈地追寻自己的本质力量。但是,人不仅仅是自然存在物,而且是属人的自然存在物,也就是说,是为自己本身而存在着的存在物,因而是类的存在物。他必须既在自己的存在中也在自己的知识中确证并表现自身。“[1]107人类正是在自己的劳动中,在改造对象世界中确证了自己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整个世界历史不过是并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劳动是人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自己的本质,文化在人类劳动的历史中产生,历史与文化互相交织在一起,历史与文化就是人的真正的自然史。
文化的本质是人的创造性的对象化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在文化观看来,尽管社会文化具有多种形态,但就其实质而言,它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产物,是通过人类的社会生活和社会交往而被社会化和客观化了的精神产品。“[2]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所有物质和精神成果;狭义的文化是指思想理论上层建筑。文化实际上就是人化“,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这种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体现在自然的对象化过程中。自然界不是人的对立面,而是人的活动的一部分,是人的第一个改造的对象,是人的无机的身体“,自然界是关于人的科学的直接对象。……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即自然界生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部分。“[1]人类在同自然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通过劳动等人类特有的创造性活动将自然史改造成人类史或文化史。人由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自然界的人的本质只有对社会的人来说才是存在的;因为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对人来说才是人与人联系的纽带,才是他为别人的存在和别人为他的存在,……因此,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1]自然界与社会是统一的关系,人的创造性的对象性活动创造了人化自然“――人类社会。自然界在人类的生产劳动中实现了自身的价值,人也在其所创造的对象性世界中直观自身,并创造了人化的文化世界。指出,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通过这种生产,自然界才表现为他的作品和他的现实。因此,劳动的对象是人的类生活对象化,人不仅像在意识中那样在精神上使自己二重化,而且能动地。现实地使自己二重化,从而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1]人的本质通过对象化世界表现,人实现了对象化世界的人化,创造了人化的世界。
文化具有阶级性。历史性和多样性。文化的阶级性表现在文化充当着具体的阶级和统治集团的意识形态职能,由他们创造并为其服务。认为,一个除了自己劳动力外没有任何其他财产的人,在任何社会和文化状态中,都不得不为占有劳动的物质条件的他人做奴隶。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没有生产资料,依附于资本家,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为生,从而沦为资本家和资本的奴隶,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的衰落,工人的贫困更加严重。在社会的衰落状态中,工人遭受的痛苦最深重。他遭受的压迫特别沉重是由于自己所处的工人地位,但他遭受的一般压迫则是社会状况。“[1]工人在经济与政治的双重枷锁下丧失了自由,也丧失了对文化的追求与掌控。资本主义的文化只为资本家压迫工人和自我享受服务,只有改变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废除资本主义的劳动分工,工人阶级才能实现创造性,才能实现资本主义文化向社会主义文化的转型。“[3]文化的历史性表现在文化是人有目的的活动,是人创造性的对象性活动的产物,是人本质力量的反映。人的本质力量是在改造自然界和创造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中体现和发展的,在人类历史中即在人类社会的形成过程中生成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1]这种生成过程必然是历史的,文化也是这一历史进程中积淀而成的。文化的多样性是指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通过多种形式表现出来,比如,宗教。政治。艺术等。每一种本质力量的独特性,恰好是这种本质力量的独特的本质,因而也是它的对象化的独特方式,它的对象性的。现实的。活生生的存在的独特方式。“[1]文化的多样性正是人的本质力量丰富性的体现。二。文化的类型与未来走向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重点揭示了两种文化:科技文化和生态文化,这两种文化统一于人的创造性的对象性活动中。
科学技术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文化形式,首先体现在人的生产劳动实践中。“[4]科技文化产生于工业生产,是人类劳动的科技成果,但处于异化状态。工业生产内含着人的对象化的本质力量,科技活动的结果背后隐含的是科技与人以及与社会各要素的关系,自然科学往后将包括关于人的科学,正像关于人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一样:这将是一门科学。……自然界的社会的现实和人的自然科学或关于人的自然科学,是同一个说法。“[1]工业是自然界对人的历史关系,也是自然科学对人的历史关系,工业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示,是人的价值和意义基本确证的文化形式。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产生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是感性地摆在我们面前的人的心理学;对这种心理学人们至今还没有从它同人的本质的联系上,而总是仅仅从外表的效用方面来理解,“[1]因为人们迄今全部的活动都是劳动,劳动是异化的,工业作为劳动的具体表现形式,也处于一种异化状态,在这种异化状态下,人的对象化的本质力量都通过异己的。异化的形式展现出来。这表现在劳动者和劳动产品之间的异化。劳动者和劳动活动本身之间的异化。劳动者和自己的类本质之间的异化。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这其中包括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的分离。人与人的世界。人的全部历史的割裂。现实与历史的阻隔,因而是主体和客体的倒置。目的和手段的颠倒。文化纽带的人为肢解等。科技文化强调资本主义的劳动分工和流水线作业,将工人当作机器而不是自由创造的人。工人的结局必然是劳动过度和早死,沦为机器,沦为资本的奴隶。“[1]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条件下,资本扩大工业生产,导致科技文化的异化,科技文化的异化导致工人的身体与心理的分裂,扭曲了人的本质,使人成为病态的和单向度的人。
生态文化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文化,是主义文化的组成部分。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来自于自然界,同自然界是和谐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人需要自然,人在肉体上只能靠自然产品生活,在实践上,人的普遍性正是表现为这样的普遍性,它把整个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对象(材料)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1]人的肉体和精神都离不开自然界,对自然界的破坏也即是对人自身的破坏,对人生存和发展的破坏。另一方面,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具有能动的创造性,人能使自己的生命活动变成自己意志的和意识的对象,会改造包括自然界在内的对象性世界,使其为人服务。自然界的意义只有在人类能动的改造对象性世界的活动中才能产生,因此,真正的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文化是统一的。主义是这种人类中心主义“的实现,这种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1]
指出,人的异化和文化的异化导致人丧失了批判精神,人的创造性被遮蔽,人的本质力量无法彰显,而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私有制。因此,克服文化的异化只能消除私有制和走向主义。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和在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范围内生成的。“[1]主义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并不是纯道德的,而是建立在对人类以往创造的文化成果基础之上。它同人的本质的确证是同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的类本质回归。人的创造力极大释放。劳动实现解放。人类迎来了真正的人类史和文化史,开启了自由解放的大门。
三。文化建设的方法与服务的对象
主义认为任何思想文化成果都是一定时代经济和政治条件的反映,都具有历史局限性,因此应该采取批判继承的方法和态度。恩格斯指出,黑格尔哲学(我们这里只限于考察这种作为从康德以来的整个运动的完成的哲学)的真实意义和GM性质,正是在于它彻底否定了关于人的思维和行动的一切结果具有最终性质的看法。……历史同认识一样,永远不会在人类的一种完美的理想状态中最终结束。“[5]没有一种文化是完美无缺和不需要丰富的,每种新的文化总是建立在其传统文化成果的基础之上,因此我们不能迷信西方文化,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全盘否定,否则会陷入历史虚无主义中。列宁在谈到无产阶级文化时指出,无产阶级文化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那些自命为无产阶级文化专家的人杜撰出来的。“[6]无产阶级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人类在资本主义社会。地主社会和官僚社会压迫下创造出来的全部知识合乎规律的发展,是在批判继承人类文化遗产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主义的文化观并没有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相反却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7]主义文化观既吸收了资本主义文化中的自由。平等。民主等合理要素,又揭露了资本主义文化的实质是金钱文化。
主义认为文化是为绝大多数人民群众服务的,而不是为少数人服务的。在资本主义社会,文化只是为统治阶级利益服务的,法律。道德。宗教在他们看来全都是资产阶级偏见,隐藏在这些偏见后面的全都是资产阶级利益。“[8]这些文化形式充当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职能,是为资本主义统治服务的。社会主义已经废除了生产资料私有制,从根本上消除了剥削人的制度,人民群众成为国家的主人。主义文化观的目的是实现主义,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主义是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是人的本质的真正复归,是人的异化和文化异化的克服,是自然。社会和人的最终解放。恩格斯指出,最初的。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人,在一切本质方面是和动物本身一样不自由的;但是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9]人不断地生产社会。发展文化。创造历史,在这个过程中,人的本性不断丰富和发展,文化也不断沉淀积累。四。主义文化观的现实启示
在全球化时代,文化已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主义文化观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
第一,要坚持以主义为指导,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中国是以主义理论为指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主义是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中国的文化建设必须以主义及其文化观为指导,不断开辟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的新篇章。主义文化观植根于生动的社会实践,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建立在‘新唯物主义’基础上的文化观是为了实现包括无产阶级在内的广大群众的精神解放的,因此,必然是群众的文化观。“[10]中国是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文化建设必须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要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的多样性需求,坚持文化的公益性。均等性。基本性和便利性。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移风易俗,抵制封建迷信。深入开展反腐倡廉教育,推进廉政文化建设。要联系和谐社会建设的实际,以和谐文化建设为突破口,培养和谐的家庭关系。社区关系。集体关系等。
第二,要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标。为此,一是要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和主义的理想,坚持和谐文化的建设方向,推进分配制度和所有制改革,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为最终目标。二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文化观,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文化生产的最终动力只能来自于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需求,文化生产发展必须依靠文化消费增长来拉动。“[11]文化生产与文化消费是相辅相成的,既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又是为了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因此,必须创造各种条件,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丰富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现代传播体系。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要推进文化产业的升级换代,提高文化的创新力。造就高层次领军人物和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提高社区文化。村镇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等建设水平,引导群众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支持群众依法兴办文化团体,精心培育植根群众。服务群众的文化载体和文化样式。及时总结来自群众。生动鲜活的文化创新经验,推广大众文化优秀成果,在全社会营造鼓励文化创造的良好氛围,让蕴藏于人民中的文化创造活力得到充分发挥。只有如此,才能既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又有利于提升国家的综合实力。
第三,要坚持开放创新,彰显中国文化魅力。文化建设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中国要实现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就要坚持发展多层次。宽领域对外文化交流格局,借鉴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不断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重塑中华文化的魅力,对世界文明做出更大的贡献。“[3]我们既要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又要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要正确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与国外优秀文化,凝练出符合时代特征和具有积极向上价值的内容,去掉落后。腐朽的东西,特别要重视对西方先进科技文化。社会管理乃至政治文化优秀成果的汲取。要在文化全球化过程中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文化的全球化越来越凸显其价值,但文化的全球化不是文化的西方化和单向度化“,也不是文化的断裂和丰富性的丧失。文化全球化实质是文化现代化的过程,是各民族文化的相互激荡。我们要以实现中国梦为目标,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中,凸显文化建设在中国五位一体“建设中的地位,将文化建设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适应全球化带来的文化碰撞和文化融合,在保持优秀传统文化的前提下,积极主动地融入文化全球化的潮流,在国际层面发展中国文化,壮大中国文化,增强中国的软实力和综合国力。要推进文化科技创新和内容创新。主义的文化观包含着科技文化和生态文化。科技创新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要发挥文化和科技相互促进的作用,深入实施科技带动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发展积极。健康向上的先进文化,严厉打击各种落后。腐朽的文化。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五四运动以来形成的GM文化传统。要在全社会大力宣传科学技术,营造科技创新和服务的氛围,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凸显生态文化的重要性,积极引导人民群众践行健康。节能。环保的绿色生活,推进中国人民的思想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升。
第四,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主义文化观强调文化的民族性。阶级性和渗透性。在全球化时代要保证传统文化不至于消亡,彰显中华文化的魅力,就必须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有利于提升中国的国际形象,有利于实现中国梦。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结合中国的国情,要做到三个结合“,即文化理论与社会现实相结合。文化产品与文化会展相结合。文化消费与文明生活相结合。当前文化产业的发展关键是文化会展业,文化会展业可朝‘一主九化’方向发展。‘一主’是指文化会展和文化会展业要逐步建立。完善‘政府主导’运作模式。‘九化’是指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观众化。品牌化。规模化。国际化。信息化。主题化“。[12]近几年来,中国文化会展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除了作为一个文化产业门类直接创造经济效益外,很大程度上担负起了活跃国内文化市场,搭建文化产业的展示。交易和融资平台,优化文化产业结构等服务作用。文化产业的发展必须要立足于人民群众的需求,要最大限度地促进人民群众的参与,要打造精品会展品牌和文化产品。此外,文化产业的发展要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们的文化消费和生活中,全方位提升人民群众的思想水平和修养,营造自由。民主。和谐的社会风气,创造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总之,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和文化的贫困同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应该是物质和文化都富足的统一体。只有遵循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文化发展的规律来发展文化,才能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社会主义的文化大发展和大繁荣与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紧密相连。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关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关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要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准确把握当今时代文化发展新趋势,准确把握各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在科学发展道路上奋力开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
论主义文化观及其现实启示
论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及其现实启示【7650字】:http://www.youerw.com/jiaoxue/lunwen_1781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