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教学论文 >

马克思主义与儒家文化的可融合性研究【3493字】

时间:2023-06-19 22:59来源:毕业论文
马克思主义与儒家文化的可融合性研究【3493字】

主义与儒家文化的可融合性研究

作为党的指导思想,主义要想更好地指导中国的建设,就必须要实现其自身的中国化,即根植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中,


主义与儒家文化的可融合性研究

作为党的指导思想,主义要想更好地指导中国的建设,就必须要实现其自身的中国化,即根植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中,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实现融合。纵观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中国的主流文化无疑是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文化,因此,我们可以说主义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在很大论文网程度上是与儒家思想的融合。所以研究主义与儒家文化的可融合性就有了特殊的意义,文章接下来将对此展开分析。

一。主义与儒家文化的基本概念

主义是一种关于无产阶级学说的思想理论体系,由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大部分组成,以实现无产阶级专政和彻底解放全人类为其奋斗目标。从主义哲学对事物和问题的普遍性分析以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主义学说最终要完成的任务来看,主义理论体系在本质上是广泛适用于世界各国的GM和建设的,而这一本质性的特征也就为其根植于中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儒家文化就是在儒家思想指导下的一种文化派别,而儒家思想在内容上以人伦思想为基础,进而衍生出政治思想。经济思想和生态文明思想等,同时在指导原则上又主要以孝道原则为基础性原则,以和谐原则。仁爱原则和忠恕原则为主要指导原则。而儒家文化就是在这种思想的引导下兴起的一种文化流派,即以儒家思想为根基,并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诸如艺术文化。哲学文化。人际交往文化。政治经济文化。生态文化和教育文化等。而儒家文化的核心内容和基本原则概括地讲就是内圣外王“。

二。主义与儒家文化的可融合性

(一)主义是普遍适用于全人类的科学理论学说

如前文所述,首先是主义哲学,其辩证唯物主义对具体事物和具体问题变化。发展以及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矛盾状态的分析,还有历史唯物主义对人类历史发展变化的论述和人民大众在历史中处于主导地位以及起决定性作用的观点都是科学的。辩证的,更是着眼于我们整个物质世界的,也是广泛适用于整个人类社会的。而其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则从经济学的视角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剥削。落后和腐朽的性质,最后得出了资本主义未来会被社会主义所取代。全世界将进入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时代并最终达到主义社会的结论。综上所述,主义学说既然是一门广泛适用于各国的世界性科学理论,那么它也同样适用于中国,这一普遍性的特征就为其与中国历史上的主流文化儒家文化的融合提供了可能。

(二)中华文明在对待外来文化时具有海纳百川。包容四海的胸襟

自西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文化无可争议地成为了中华文明的主流文明,当汉朝的将军卫青和霍去病北逐匈奴之后,西汉使者张骞得以开陆上辟丝绸之路,打开了中国同西域。中亚。阿拉伯乃至欧洲交往的大门,随后,历经东汉和三国时代,再到唐朝。两宋时代和元朝时期,又逐渐形成了海上丝绸之路。在这一系列的对外交往中,以儒家思想文化为代表的中华文明与外来文明相互交织。相互融合,最典型的莫过于自东汉时代印度佛教的传入并与儒家文明融合的例子,虽然自两晋时代之后儒释道三派之争不断,但迄今为止,佛教作为一种外来文明已经深度融入了中华文明之中,并成为了中国文化的典型代表。此外,在食品。工具。牲畜以及生活习俗方面,域外文明中优秀合理的成分在海陆丝绸之路开通之后以及在诸如南北朝民族大融合时期和汉唐元明清时中国疆域逐步扩张的年代,都相继地传入了中国,并成为了中国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近千年的封建时代,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文化在和而不同“和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思想的引导下尚能够积极吸收外来的优秀文明以发展充实自己,那么在封建社会之后的新时期,对于能够指导中国GM和建设的主义学说,儒家文化也必定能够与之相融合,从而实现其自身的新发展。

(三)主义与儒家文化在内容上有许多相近的观点

首先,世界观方面,在主义看来世界是唯物的,物质是第一性,客观规律不以人的物质为转移,但是人们可以在认识规律和尊重规律的前提下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改造世界,以造福于人类。而儒家学派的荀子大师曾经指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眼中的天不同于孔子的命运主宰之天和孟子的道德义理之天,而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之天,唐代大儒柳宗元在论述封建社会的发展规律时也提出:非圣人之意也,势也“,即社会历史的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是要遵循客观的必然趋势,这种理势合一“的思想与主义的唯物主义观在很大程度上是一致的。

其次,在民本思想方面,孟子大师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荀子大师有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观点,即民众是国家和社会的基础,统治者应该以民为本,重视人民大众的作用,保障好人民的实际利益。而主义哲学中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生产力是历史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人民群众是一切生产力中最重要的因素,是社会生产方式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因此,主义的政治立场就应该是: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可以说,在如何对待人民大众方面,二者极为相似。

最后,在方法论上,主义哲学主要用联系。发展和矛盾的观点看问题,主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而儒家文化中的教育思想。哲学思想。经济思想。人伦思想和生态思想下的诸如因材施教。举一反三。知行合一。重于应用。社会本位。爱护自然。敬爱他人以及富民等思想,都无不直接或间接地体现着主义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因此,两者在方法论上的相通之处就为它们的融合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四)主义与儒家文化的终极目标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主义的最高理想是主义社会,儒家文化的最终理想则是大同世界。学术界对此比较流行的看法则是由于儒家大同思想本质上是封建农业文明的产品,而主义的主义社会则是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之上,因此二者本质上是不同的。如果从主义生产力的观点来看的话,此种观点或可成立,然而若从哲学角度解释,则二者本质是相同的。首先二者都主张消灭私有制,建立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公家天下。其次,大同世界的生产力程度或许无法和主义社会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状态相比,但是那个世界的人们一定和主义社会的人们一样,生产和生活资料都能够实现按需分配,过去存在的剥削现象和人民对物质需求同生产力无法满足其要求的矛盾将基本消失,也许,大同世界的工具不如主义社会先进,但是对于那个世界来讲,人民是满足的,也是幸福的,从这个角度看,但从生产力发展程度来判定其本质上不相同未免有失偏颇。最后,主义社会实现的前提条件是人们精神境界极大地提高,但是究竟要提高到什么程度,其标准又是什么,这在不同的情况下有不同的衡量标准,但在中国这个有着五千年传统文明的国度,这个标准无疑就应该是儒家文化中孝悌忠信和礼义廉耻的传统道德思想,一方面是儒家道德思想对中国人根深蒂固的影响,一方面是儒家思想的普世性,即只有人与人之间实现了平等。和谐和仁爱,这个社会才不需要国家政府以及诸如军队警察和监狱之类的暴力机器,每个人才能真正地实现自由而又全面的发展。站在哲学的角度,作为儒家学派和主义终极目标的大同世界和主义实质上是基本一致的,这也为主义与儒家文化的融合从本质上再一次奠定了坚固的理论基础。

三。主义与儒家文化融合的必要性及其意义

任何一种外来文化若要在一个民族国家中扎根生长,就必须要与本土文化进行交汇融合,只有这样才能够适应和符合这个国家的国情,而与这个国家主流文化的融合则又是重中之重,因此,把主义根植于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关键就在于主义与儒家文化的融合,只有实现了与儒家文化融合和自身的中国化,才能够真正达到符合中国实际的标准,也才能够从心理上被中国人民所接受。另外,中国党身为中国的执政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其指导思想必须要符合本国的国情,而主义与儒家文化的融合可以使得党的指导思想更加切合中国的实际状况,从而更好地指导党的工作和巩固党的领导地位。最后,主义与儒家文化的融合其实也是实现二者本身发展的需要,二者的融合是一个互相促进。互相补充的过程,通过融合,主义可以实现其理论体系的丰富和拓展,而儒家文化也能够在新的时期立足于新的国情实现其自身的新发展,从而获得更加强大的生命力。

主义与儒家文化的可融合性研究

马克思主义与儒家文化的可融合性研究【3493字】:http://www.youerw.com/jiaoxue/lunwen_178470.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