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量有关共情和性别歧视的研究表明,受到性别歧视会引起一系列负面的情绪反应,这种情绪反应能引起他人的共情。如今性别歧视现象十分普遍,有相当一部分的人曾经遭受或正在遭受性别歧视,近些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性别歧视,而共情则是心理学家们一直关注的话题,但很少有学者把两者放在一起进行研究。各国为了消除性别歧视相继出台了各种政策,但因为执行力度小,制度存在缺陷,并且几千年来形成的性别刻板影响及社会期望根深蒂固等原因,一直成效甚微。而尝试通过自身内在因素调节的方法相对来说可能会比外力更具实用性,如通过对性别歧视的共情来改善性别歧视情况,因此把共情和性别歧视相联系进行研究有一定的意义。
前人对一般情绪共情的研究表明,有相似经验的人所产生的共情不一定比没有经验的人更高,有些甚至因为经历过而更难产生共情,但具有道德感的情绪性质与一般情绪不同,结果可能就会不同。FMRI研究发现,看到他人故意伤害别人的场景会激活大脑中表征道德的脑区[3]。吕振勇的研究表明,当我们感知到他人对别人造成的伤害是故意的或充满恶意的时候,我们对受害者产生的共情会比他人是无意造成伤害时更多。此外,存在道德评价的情景也会影响共情[4]。如果伤害是由他人造成的,那会比自己造成的伤害引发更多的共情。性别歧视这一现象存在一种道德判断,因此对它的共情具有道德感,本文考察这种具有道德感的共情与一般情绪共情是否有差异。
1。2相关研究综述
1。2。1共情
共情是人类情感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情绪,它会影响我们的行为以及整个社会的运作[5]。Decety and Jackson提出,共情是一种理解和体会别人的情绪的本能[6]。这种本能让我们能感知他人的情绪反应,了解别人在特定情境下有什么样的感受。它是一种由感知他人需要而引起的,并与他人需要相一致的情绪反应[7]。因此,这种情绪反应是他人指向的,包括同情、怜悯、亲切或者喜欢等一系列的感觉。
现阶段关于共情的大多数研究中,都把共情分为认知共情和情绪共情这两部分[8],对认知共情的研究把重点放在察觉到他人的情绪或感受上[9]。人们能理解别人产生了什么样的情绪反应,以及为什么他们会产生这样的情绪状态。而情绪共情则把重点放在对他人的情绪做出什么样的反应上,这种反应有两种指向性,一种是他人指向,另一种是自我指向。指向他人的反应即对被共情者产生的情绪,例如感受到他人的情绪以后对他人产生同情或者怜悯等情绪,这一类反应被研究者称为共情关注,指向自己的反应则是自己产生什么样的情绪和感受,例如感受到他人的情绪以后,自己产生悲伤、难受等情绪,这被研究者称为个人忧伤。所以共情就是一种对处于某种情境中个体的情绪及其产生原因的感知,以及相应产生的一系列指向他人或自己的情绪反应。
MacLean[10]的研究表明,共情最早在一千八百万年以前就已经出现了。共情是从哺乳动物进化而来的,哺乳动物养育自己的孩子时,要感知并回应孩子的疼痛及其他一系列情感,因此产生最原始的共情,一旦出现了这种共情能力,它们就可以迁移到其他动物身上。Bartal,Decety和Mason[9]在对动物的共情进行研究时发现,很久以前共情就已经存在于动物界中了。一部分哺乳类动物以及啮齿类动物已经具有了高级的共情能力,这可以帮助它们提高自己在自然界中的生存适应能力。此外还有大量的学者对共情的理论模型进行了研究,并提出多种不同的理论模型,其中包括镜像神经元理论、情绪共享理论、心理理论及观点采择理论[11~16]。来自优Y尔L论W文Q网wWw.YouERw.com 加QQ7520~18766 相似经验对性别歧视共情的影响(2):http://www.youerw.com/jiaoxue/lunwen_1953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