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1。让孩子们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教育者努力的调动幼儿的主动积极性。此研究为了使幼儿成长为更好的人。陶行知先生提出“六大解放”,首先是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之能思;还有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之能干;接着解放儿童的眼睛,使之能看;还要解放儿童的嘴,使之能讲;而且要解放儿童的空间,使之能接触大自然和社会;另外解放儿童的时间,不逼迫他们赶考,使之能学习自己渴望的东西,这就是陶行知先生的重要的创造教育思想,主要指学习的基本自由还给儿童,也与我研究的本课题有一些相近之处。
2。使幼儿真正成为自我发展的主体。除了解放,还有解放后如何学,如何做。陶行知还提出了四步原则。四步:是指课内互助的过程中分别有“自主学习---互助探究---拓展运用---达标评价”这四个步骤。这四步很好的阐述了自主学习的重点。而我们自主的责任感培养,也可以将幼儿当作主体,在幼儿自己的自主发展下,培养责任感。
3。使学前儿童有一定的自制能力和正确的道德观。这是责任感中最难理解,但确是做人最重要的品质,且幼儿的自控能力也是其中之一,比如可以让幼儿更好的控制自己的脾气和欲望等。
4。使幼儿能够自己领会责任意识的重要性。让幼儿知道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对自己负责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不只是嘴上说说的,而是真的要做到的。
二、自主视野下的责任感培养的基本概述
(一)概念界定
1。“责任感”的概念
对于责任感的定义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界定。
朱智贤在《心理学大词典》(1989) 中解释:责任感是指一个人对他所属群体的共同活动、行为规范以及他所承担的义务的自觉态度,包含责任认知、责任情感、责任行为三种成分。我国学者张积家在此基础上对责任感进行了更为细致的划分,他认为责任感除了上述知、情、行等于心理过程有关的三个层面所表现的共性外,还具有其特殊性,这主要是由责任的感在每个人身上所表现的不同特质形成的 。因此,人的责任感还应包括责任动机和责任能力,这两种责任不仅与人的个性特点有关,还体现了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文献综述
王健敏在对儿童社会性研究中提出,责任感是儿童社会性三位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维度,表现在幼儿对事方面,所谓责任感是指个体在社会交往中,对自身的社会角色以及角色所应承担的义务的认知和情感体验 。
李洪曾依据王健敏的定义对幼儿责任感划分为指向对象和心理层面两个维度。指向对象是指幼儿“对己责任”、“家庭责任”、“团体责任”、“社会责任”四种,对每一种责任选择了两种内容,分别是健康和安全、学习与成长;自理与家务、尊敬与关心;互助与友爱、勤奋工作与团队精神;环境保护、回报社会;而心理层面又包含了“对应尽责任的认识”、“尽责后的感受”和“责任行为”三种 。
姜勇和庞丽娟通过研究指出幼儿责任感应包含六个维度,即自我责任心、他人责任心、集体责任心、任务责任心、承诺责任心和过失责任心 。
在思维丛书(第二辑) 对应培养幼儿哪些责任思维也做了列表式的叙述,这就是以李洪曾的“指向对象”维度进行的详细描述。
自主视野下的幼儿责任感培养研究(3):http://www.youerw.com/jiaoxue/lunwen_1963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