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小学语文课堂学习共同体的含义与特征
2016 年 9 月 22 日,笔者在淮安市实验小学实习的时候记录过这样的课堂案例:
一堂三年级的作文课《种子旅行记》,本堂课的习作要求孩子们通过想象结合生活实 际来写一篇关于植物种子的童话,题目呈现以后老师先让孩子们自己构思,过了一会老师 说:“谁愿意先来说一说自己的构思?”一个小女孩站起来说:“蒲公英。”紧接着女孩 讲了自己关于蒲公英的童话,不过故事只构思到一半。老师引导道:“还有谁也想要写蒲 公英,来接着说一说,或者听了她一半的故事,你想到了另一半?”……
就这样,这节作文课在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们相互交流、相互学习,有的孩子的灵感激 发了另一个孩子的灵感,甚至老师也深受启示,思维的火花相互碰撞。
笔者曾经看到日本的这样一个教学案例:论文网
一节三年级的数学课,老师给出了两道关于两位数乘以一位数的题目:71×8 和 56× 8,要求用竖式把答案算出来,两位数乘以一位数是本堂课的新授内容。两道题目呈现后, 老师便让学生自己去算,大部分的学生都不会算,只有不到十人算对,又过了一会儿,一 个小女孩站起来说:“我可不可以发言?”大家齐声回答:“好啊,请说。”这时小女孩 走到讲台,在黑板上列起竖式,每算一步都会和班级同学核对一下“6×8 等于 48 对不对?” “对。”“我在个位上写上 8,但是 40 写到哪里我不知道了”,其他好多同学附和道:“我 也不知道。”接下来,一个会算的小男孩走上讲台讲了自己的算法,整个过程你可以发现 老师没有讲一句话,完全是学生在讲,老师只是在课堂最后总结一下。这虽然是一堂数学课,但是所蕴含的课堂学习共同体与语文相通,这样的课堂学习共同体构建可以让学生充 分思考、认真聆听、相互学习。[1]
两个案例进行对比,我们不难发现:日本的课堂学习共同体构建要比我国课堂学习共 同体构建起步早且更成熟。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学习共同体成员在进行合作学习时需要更 多教师的引导,而日本的课堂学习共同体成员间可以主动有序的进行。可见,我国的小学 语文课堂学习共同体建设仍需进一步发展。
2。1 小学语文课堂学习共同体的含义
“课堂学习共同体”一词应源于日本的佐藤学教授。在 20 世纪末,日本教育学者佐 藤学提出“学校是一个人们一起学习共同成长的地方,我们必须基于这个观念来构建学校 理想”[2],他认为“一个学校在内部构建文化与教育公共生活圈,这样的学校才能被称之 为‘学习共同体’”。他曾在《静悄悄的》和《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中都 谈到“学习共同体”。为了研究“学习共同体”,他走访了全世界两千多所中小学,听了 一万多节课。而“课堂学习共同体”则是佐藤学教授在论述课堂社会的三种形态时提出来 的,他指出课堂社会的第一种形态是一种原始的共同体社会,这种共同体社会是由对班级 体的归属意识和对课堂规范的承认结合而成的。课堂社会的第二种形态是一种群集性社 会,它是由课堂中的权利义务关系和角色关系构成的。课堂的第三种形态便是学习共同体, 它是由上述两种形态变革发展而来的,这种课堂学习共同体不靠地缘联系,而是靠语言知 识和亲和力这一纽带形成的自觉化的共同体,也可以说是一种有着共同目标、共同舆论的 共同体。 小学语文课堂学习共同体建设的策略分析(2):http://www.youerw.com/jiaoxue/lunwen_1984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