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坚持日积月累
语文学习要注重字词的积累、理解与运用,程翔认为,语文知识要在运用中加深理解。在教学《雨巷》一文中:
师:同学们刚学过的《再别康桥》,徐志摩先生通过用什么来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情感?
生:“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少数人举手发言)
师:这是一种什么表现手法?
生:直接抒情。
师:对,下面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戴望舒的《雨巷》,看看是不是也有直接抒情的句子?徐志摩用“清泉”等意象来抒发情感,那么这篇《雨巷》呢?
生:意象主要是两个:“雨巷”和“姑娘”。
师:回答得很正确,这是一种什么抒情方式呢?我们以前学过没有?
少数学生举手。
师:是以前学过的《白杨礼赞》,运用了?
生:象征手法!
师(点头微笑):不错。[3](89)
程翔自己说设计这个问题,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区分两首诗在表达手法上的不同特点,通过回忆以前学过的内容来巩固积累文学常识,目的也是为了更深入地理解和区分不同的诗歌。他倡导举行词语积累比赛,组织形式可以多种多样,灵活多变。最重要的是让师生一起参与到积累语文知识的活动中来。
(三)形成阅读体验
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事物才会使人印象深刻,强调阅读体验正因为如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当然应该是阅读阅读体验的主人,没有亲身体验,他的学习就隔着一层,就没有进入到学习的过程里来。例如:学习一段文言文,学生的初始阅读会暴露出很多问题,在程翔教学《离骚》一文中,先让学生初读课文,因为课前没有让学生预习,所以让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就显得很重要。学生读完后,老师让学生说一说阅读体会,例如:能读懂多少?有多少觉得生疏的字?节选的段落,学生对以下字词会感到生疏:偭、郁、侘、岌岌、芰荷。要结合注释、会读,理解其在诗中的意思,在这基础上,学生齐读一遍。再次朗读课文以后,程老师让学生注意《离骚》中的虚字。“语气词“兮”字出现的频率最高,等同于现在的“啊”字,像“以”、“而”、“其”、“乎”。这些虚字是朗读把握节奏的关键。学生读熟后会自己发现,《离骚》的每一句表现现实实在意义的核心词语也就是四个,四字句,如果没有虚词,读起来就短促、急切,加上虚词之后就变得舒缓了。”[3](69)这些都是在学生进入阅读后,自主形成的体验。
(四)引导深层感悟
教师要引导感悟什么?可以是悟遣词造句之妙。“字、词、句是构成语言,表情达意的基本材料。遣词造句是构成语言能力的基础和前提,是生成、发展语言的‘活力细胞’。”[4](87)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对照文本,比较、推敲字词,体会写作时的用字遣词的巧妙。在读中悟,在读中得,只有这样才能转化成自己用于构建文化大厦的材料。文献综述
亦或是悟布局谋篇之美。每一篇文章的结构都是不尽相同的。通常人们在读过一篇文章后回忆起这篇文章时,首先想到的回答肯定和结构有关。可见,结构之于文章,是何等重要。程翔认为最好让他们去扩大阅读面,回归母语,积累传统文化知识,在读中思考、比较,这才是学习的良方。文章的谋篇布局,一般能达到文章内容的要求,达到文章题裁的要求,改变文章的顺序一般会产生另外一种效果。于是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课文时,可让学生尝试去改变原来的顺序,再来比较优劣,从而更好地掌握课文。教师在引导学生深层感悟时可融入自己或者学生自身的生活经历,对照文本谈谈切身体会。 程翔的语文课堂教学三层级发展目标(3):http://www.youerw.com/jiaoxue/lunwen_1991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