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课标》中明确指出,小学语文的目标设置要着眼于学生的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也就是说小学语文课堂的共同学习目标应该立足于学生的多样性文化的汲取、正确的人生观和态度观的建立、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思维能力的培养等方面。小学语文课堂又是生命实践的课堂,要注重学生在课堂中的动态成长,因此小学语文共同体课堂的共同学习目标也应该聚焦学生的动态发展。
2。2。2以成员自主与分享为原则
课堂学习共同体中成员的角色发生改变,具体表现在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成为主动的探索者。也就是说,学生不再是在教师牵引下行动的“木偶人”,而是能够发挥自己的主动性,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善于合作、乐于交流的课堂学习的掌舵人。除此之外,课堂学习共同体还尊重每位成员之间的差异性,重视每位成员的个体发展。论文网
课堂学习共同体强调的不仅是个体的积极主动的参与,还有个体在交流中不同观念的分享和碰撞。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要在课堂的讨论中,对话、质疑、协商和分享,进行多方的互动。在小学语文课堂之中,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中的矛盾点、思考点,引起学生之间的相互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并进行思维的碰撞、交流,促进共同体成员在思维的缜密性、逻辑性、开阔性,知识的完整性,文化的多样性等多方面有所成长。
2。2。3以成员互帮与共生为目的
在课堂学习共同体之中,教师和学生都被赋予了更多的责任与权力。教师不仅要发挥自身的教学素养,合理积极的组织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彼此学习,还要体现一个教师终身学习的态度,在与学生的互动中继续学习,促进自身的成长。
英国学者克里斯·沃特金斯(ChrisWatkins)认为共同体成员不仅要为自己和他人负责,而且要为自己和他人需要了解什么知识负责。[4]在课堂学习共同体中,承担答疑解惑责任的不仅仅是教师,还有学生。作为课堂共同体的一员,每一个学生都应成为平等的互助者,帮助同伴解决困难和疑惑,从而促进成员的共同成长。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之中,每一位成员都有责任和义务为其他同伴解决问题,从而促进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2。3小学语文课堂学习共同体的意义
2。3。1有利于学生归属感的加强
归属感是指个人感觉自己被他人或被其他团体认可与接纳时的一种主观感受。在学校中,具体表现为学生得到教师和同伴接受、尊重和支持的感觉。学生归属感与学生的学习动机、态度、学习效果等息息相关。如果学生长期缺乏归属感,那么在课堂中则会产生远离教师、远离同学、远离集体的问题行为,或者学生会习惯于通过违反课堂规则的方式来吸引教师和同学的注意,从而扰乱课堂上课秩序。
英国思想家齐格蒙特•鲍曼(ZygmuntBauman)认为,传统课堂也是一种共同体。只是它是靠强制的力量而形成的乌托邦式的共同体,背后隐藏着人的异化和权利的失衡,这种共同体没有几乎没有共同体的亲合力和凝聚力,更没有共同的精神可言。[5]因此,传统课堂中,学生的归属感较弱,不利于自身积极主动的发展。但在课堂学习共同体之中,学生之间的联结不再是依靠外界的强制力量,而是彼此间基于共同学习目标而产生的认同感。一方面,学生易于对学习内容产生兴趣,进而全身心的投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另一个方面,在学习讨论之中,学生之间建立起良好关系,成员之间的认同感和各自的归属感得到加强。学生成为“船员”而不是“乘客”。作为课堂的主人,他们共同组织推进课堂活动的展开。可以说,个体组成了大的课堂学习共同体,反过来大的共同体又加强了个体之间的联系,进而促进个人更加投入于共同体的建设之中。 基于对话教学的小学语文课堂学习共同体教学模式探究(3):http://www.youerw.com/jiaoxue/lunwen_1991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