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语境教学理论的提出
(一)古代语境教学的萌芽论文网
通过了解历史,我们发现,“语境”并不是现代才出现的,早在古代人们就已经意识到它了,只不过当时“语境”这一观点并未形成,它大多存在于古代诗书对于教学场景的解读以及文本注意点的解读中,但这却是语境教学的萌芽。“褒贬虽在一字,不可单书一字以见褒贬,……经之字也,一字异不得成为一义,故经必须数字以成言。”(《公羊传正义》)就点出了语境的作用。这些话是说春秋笔法虽一字可见褒贬,但是要以“数句”才能精准地表达出褒贬。“数句”即现在我们所说的上下文。也就是当我们要理解某个字词或语句时,要联系上下文甚至是通读全篇,才可以做到准确把握意思。孔子作为老师,对于增强弟子的语言交际能力十分看重。读《论语》我们可以发现,由于言语以及诗教要培养学生的言语交际能力的需要,孔子本人是十分重视传授弟子语境知识的。他在对弟子授课时,提点弟子要根据语境思想的相关要求为人处世。“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宪问》)要求弟子在发表言论时,要参考当时的政治环境,作出适当表达;“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学而》)、“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雍也》)要求弟子在和他人进行言语交流时要了解对方,根据其身份选择合适的表达形式;“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乡党》)要求学生在发表言论主张时要注意场合。从这些例子可看出早在先秦时期,语境教学就已经在儒家的教学思想中有所体现了,这为后世的语境学的发展奠定了历史基础。
(二)现代语境教学的进步
上一段简单论述了语境思想在先秦时期就已有苗头,可惜的是汉武之后受当时的政治环境影响,因为不符合封建统治需要,并未得到进一步发展。反而是在清朝时,受八股取士制度的压迫,出现了一批有识之士,使得语境思想有了一些发展。到了现代,波兰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最早提出了“语境”这一概念,推动了其进一步发展。 20世纪30年代起,我国学者对语境有了一些研究,在这一时间内,语境教学思想也开始了它的缓慢发展,代表人物有叶圣陶、夏丐尊、朱自清等。如叶圣陶先生提出的“境遇说”: 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文学习需要从日常实际出发设置境遇,即创设语境。他认为“教育所以可贵,乃在能为儿童特设境遇,引起他们的需求,努力学习。”[2](p11)利用设定的特定境遇,来使学生们产生需求,引发其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同样也发展了他们的心灵,使他们的情绪日渐丰富,思想也变得绵密,形成一种好奇心,能够主动对于周围情景产生了解、发表的冲动,并且付诸行动。叶老曾以《语文教学十二韵》总结其思想:“教亦多术矣,运用在乎人,,贵能验诸身。为教纵详密,亦仅一隅陈,贵能令三反,触处自引伸。……”[4](p630)他的这些思想鲜明地体现了他的语境教学精神。
到了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一大批值得关注的语文教育大家和语境理论研究家:语境研究者如王建华、盛爱萍和周明强等人,从宏观角度提出了语境策略,认为语境可以广泛运用于语文教学;语文教学研究者如顾黄初、潘自由、王尚文等,对语境教学内容、目的、教学步骤提出了一些看法;一线语文教师如斯霞、于永正、何贤景等等人,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些探索。这些研究成果和教学实践对于语境教学的发展有着很大的作用。 语文教育中的语境教学(2):http://www.youerw.com/jiaoxue/lunwen_1999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