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目前我国对小学生厌学现象的研究来说,共汇合成这几个方面的主题:小学生厌学的现状,小学生厌学现象产生的原因,小学生厌学现象的矫正策略。本文将先从背景与内涵、方法与视角出发,进行小学生厌学现象的研究。
1。1 背景与内涵
1。1。1 背景分析
在当前我国的小学生中,厌学现象较为严重,大多数学生已经持有新的“读书无用论”观点。和中的“读书无用论”观点不同,当前的“知识越多越贬值”已是一种谁也无法否认的社会现实,因而可以说,新的“读书无用论”更可悲、更可怕,它展示给我们的后果是严酷的。自1989年起,我国就出现了大量对小学生厌学现象的研究,本文以中国知网学术文献总库为检索资源,以“小学生厌学”一词进行题名检索的方式来了解我国对小学生厌学研究的现状与进展。根据对已有研究的整理可以发现,我国从1989年到2015年收录的论文中以“小学生厌学”为题名的研究论文共有73篇。研究发现,小学生厌学的具体表现为:课上不专心听讲,课后不按要求完成作业,不参加班级、学校组织的各类活动。甚至,有个别学生在课堂中故意捣乱、顶撞老师,且在师生矛盾激化后逃学的也时有出现。他们在校园里我行我素、肆无忌惮,严重干扰了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研究还发现,厌学的小学生升入初中不久后就会因为种种原因萌生辍学的念头[5]。因此,面对当前我国小学生厌学现象的产生和扩散,我们应该找出原因,并提出预防、解决的措施,有效缓解当前小学生厌学的现象。
1。1。2 内涵解读
对于何为厌学,众说纷纭。比如,朱爱所等人认为:厌学是指学生对学习感到厌倦的一种心理现象;周福英认为:何为厌学,就是指学生消极对待在学校的生活,对书本上的知识学习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抵触的心理,并在行为方式和生理现象上有对应的不良表现[6];傅安球等将厌学界定为:学生对学习否定的主观上的反应倾向包括了这三方面,厌学情绪、厌学态度以及厌学行为。研究发现,对于厌学的内涵,各有各的看法。首先是对于学习活动的外延,周福英对厌学进行了限定,即特指学校生活,而朱爱所与傅安球二人并没有限定;其次是对厌学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现象,朱爱所与周福英二人认为厌学是一种外显行为反应的结果,而傅安球认为厌学是一种内部过程的行为反应。集思广益,我认为厌学是指学生在主观上对学校的学习活动失去兴趣,产生厌倦的情绪,抱有冷漠的态度,并在客观上明显表现出来的行为,也就是说,厌学这一现象的产生是主观和客观因素共同作用、包含内部过程与外显行为反应的心理结构。
1。2 方法与视角
从研究来看,自1989年以来,针对小学生厌学现象的研究方法日益多样化,从单一的依据社会历史经验的定性研究到多样化的比较研究、定量研究、调查研究等。多种研究方法相结合使得厌学这一现象在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管理学、哲学以及制度学等多重领域都有重大发现,厌学也日益被人们所重视,其研究方法与视角也具备了多方面发展的趋势。
从1989年到2015年收录的论文中以“小学生厌学”为题名的研究论文共有73篇,其中定性研究的论文有42篇,定量研究的论文有26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有5篇,调查性研究论文15篇,有理论研究与文献分析的3篇,比较研究论文1篇。可见,在之前的研究方法中,存在重定性轻定量的不足,其中,采用实践型研究与质的研究的论文较少,经验思辨型论文较实证研究型论文数量多。从这些数据来看,定性研究显然是主流、主体,在此方法基础上应多采用实践型研究的方法。 小学生厌学现象产生的原因及矫正策略(2):http://www.youerw.com/jiaoxue/lunwen_2001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