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教学论文 >

情智语文教学观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及意义探究(2)

时间:2024-01-09 22:16来源:毕业论文
本文在介绍情智语文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初中学段学生的特点以及初中语文教育名家的教学实例来论证情智语文具体的运用模式,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

本文在介绍“情智语文”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初中学段学生的特点以及初中语文教育名家的教学实例来论证“情智语文”具体的运用模式,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期能在一定程度上克服理论研究的空洞和难以理解的缺点,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提供借鉴和帮助。

一 “情智语文”的内涵

“情智语文”是由我国著名的特级教师孙双金先生创立的,所谓“情智语文”,就是“充分挖掘语文课程的情感和智慧因素,调动教师的情智才能,营造积极的情智氛围,追求学生情智共生,情智和谐发展的语文。”[3]也就是说,语文课堂追求的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要求学生能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获得情感的熏陶和智慧的发展,力争使学生的情感与智慧和谐共生。为了正确、深入地阐述何为“情智语文”,首先要明白三个关键词的含义:什么是情;什么是智;什么是情智共生。

(一)情智语文——何为情

情,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情感、情趣、兴趣、情操,心理学将情感定义为“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4](P174),是在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的基础上产生并作用于人的认识的一种态度的体验。列宁曾指出:“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4](P197)可见情感在人追求真理中的巨大作用,那么,教育作为人追求真理的一种重要方式,就必须重视情感的巨大作用,所以,语文教学应当也必须是充满情感的教学。

其实,人们对于情感在教学中的必要性的认识由来已久,从古至今,不少教育名家都阐发过情感与学习的关系。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他将学习分为三个逐渐递进的层次,“乐学”是最高层次,顾名思义“乐学”就是热爱学习,是一种拥有最大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自觉性的学习状态。到了现代,人们就更加重视情感与教学的关系了。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2](P2)在此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P6)应运而生,其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就属于情感教育范畴,要求教育要实现情感教育的目标 。

那么,“情”又从哪里来呢?从教学的一般过程来看,教学是以教学内容为载体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双边活动,他们都是社会现实中活生生的人,有自己的经历、经验、情感、甚至是人生理想、社会信念等,在教学过程中,他们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带入已有感情并生发新的情感,也就是刘勰所说的“夫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此外,教材是主要的教学内容。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也就是说作者将自身积聚的感情寄托于文章,使文本本身带有丰富的情感。由此,我们可以总结出“情”来源于三个方面:教师之情;学生之情;文本之情。

(二)“情智语文”——何为智文献综述

“智”就是智慧、智力、智能。智慧与知识不同,智慧高于知识,是学生将教师传授的外部知识进行内化的结果。语文课堂的“智”来源于哪儿呢?

首先,“智”来源于文本。文章就是作者将自己的社会经验、社会经历、人生理想和对生活的独特理解与感悟等借助语言这一符号形式,运用多种语言组织形式和写作手法包装起来的,因此,文本中蕴含着作者的智慧。其次,“智”来源于教师。文本本身是没有生命力的,学生要想全部而准确地获得文本中的“智”,就需要在教师的引领下,在反复研读课文的基础上,获得并理解文本知识,通过自我建构,把知识内化为智慧。因此,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应是智慧的化身,通过创造性地理解与使用文本,创造性地设计问题,选择创新型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智慧的生发。最后,“智”来源于教学相长。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向活动,课堂不可能也不应该是“一言堂”,更不是学生自学的场所,在课堂中,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作为拥有自我思想和能够独立思考的人,在课堂的交流对话中自然会产生思想上的碰撞,这种碰撞也能生发出新的智慧。 情智语文教学观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及意义探究(2):http://www.youerw.com/jiaoxue/lunwen_200508.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