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有利于促进和激发学生的情感抒发,在主动的发现与探索中,完成知识的获取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良好的学习效果和课堂参与度与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是互相影响的,只要教师和学生的其中一方对于即将的课堂充满激情,那么另外一方会在课堂的互动之中被感染,从而达到同步,开始享受课堂,学习效果也就在这样的一唱一和中到达高潮,从而形成一种积极的循环,心灵的相拥,进一步促进了情感和氛围的融洽。
3。有利于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实现全方位、多角度的提升和自身素质的提升。如果教师以一副懒散无聊的状态进入课堂,那么整个课堂也会充满无聊,教学效果和学习效率便会直接下降,从而出现课堂中的“沉闷”“效率低”现象。事实证明:和谐的师生关系、相对轻松并适时交流的教学心理氛围对于学生的思想水平和行为方式的提高有很大帮助,班级氛围也会在情感的融合中变得积极;而处在一种消极压抑的心理氛围中,学生的思维会变得迟缓,接受知识时被动消极,更不要说培养自觉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因此,面对课堂中出现的教学效果不好,学生参与度不高的各种问题,利用情感教育,可以试着从营造积极融洽的心理氛围入手。
二、中学思想政治课实行情感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文献综述
心理学家指出,“情感是心理之‘车’的发动机和能源,离开了人的情感,教师讲不好课,学生学习的心理之‘车’也不能驰骋。”[1]这表明情感是贯穿整个教学的维系力量,是师生关系的指路灯。但是在现实教学过程中,人们往往忽视“动力之车”般的情感力量。同样,当思想政治课只是被看作考试拿学分的机械途径时,人们是没有精力和时间停下来欣赏情感在人们生活中的美好,更不要说在课堂中的魅力了。
第一,教学目标过度强调知识目标,忽视情感培养。中学课堂的常态就是老师和学生都在围绕着“知识目标”转。可是这种教学方式几乎将知识目标看成了一种绝对评价标准,从而忽略了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富有激情的人,他不光有渴求知识的需要,还有丰富的情感需求,这种应试教育下的孩子是“情感空白”和“情感哑巴”。这种模式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也只能是知识的接收器,预设和生成浮于形式,只是习惯性地把预先准备的东西机械的灌入这个“容器”中,忘记了学生也是自我学习的主导。这样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知情分离,面对灵活多变的社会难以适应,走出校园后需要很长时间的过渡期,或许还会因过渡不顺利而身心憔悴。
在新课改形势下,教育在不断地回归,回归学生本身、回归生活本质、回归社会本态,学生开始能够发挥他的作用,开始真正地坐在课堂中,学在课堂中。这就意味着教育在走向人,而不是脱离人,它的方向不仅指向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更在于培养能自如面对这个灵活世界中的人,即会生活会合作会处理问题的人。情感教学不光是一种有效的课堂手段,也是培养学生情感的重要途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自觉地运用情感教育,发挥情感的积极作用,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放为课堂的第一目标,最大可能地发挥情的催化促进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师生间的情感在此过程中得到巩固,指引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教学目标也就开始了多元化旅程,它是为了“人”而存在的,而人是一个充满情感的动物。因此,思想政治教师要将三维目标时刻放在心上,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目标,不能忽视情感价值观目标,这对学生的发展十分重要。 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情感应用(2):http://www.youerw.com/jiaoxue/lunwen_2006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