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回归生活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兴起的教育改革的世界性话题,二十年代初期,我国中小学新一轮课程改革明确提出将“回归生活”做为基础教育改革的理念贯彻实施,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教学内容过于注重系统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实验)》颁布实施十四年之久,高中思政课的教学明显得到了提升,但同时也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许多教师对“生活化”的解读不正确导致在实践中生搬硬套新的教学模式或者对传统教学矫枉过正,这使得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生活化在理论研究上产生了新的需要。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生活化的含义和特征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生活化的含义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重新解读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生活化含义是开展新一轮教育研究和基础教育改革的前提和基础,正确理解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生活化首先必须了解什么是生活化,本质上就是教学与生活有何相关性,要想弄清楚两者的关系,就必须追根溯源地探究对“生活”的理解,对生活世界的界定。
1.对生活的理解
(1)对生活的哲学理解
“生活世界”最早产自西方哲学,诞生于20世纪早期西方现象哲学,后发展演变,于90年代引入教育理论,作为强调在教育中学生的主体地位的重要依据。追溯“生活世界”理论的发展演变,胡塞尔、海德格尔、哈贝马斯等都是其中的重要人物。在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论中,把经验层面上的生活世界界定为“唯一实在的,通过知觉实际地被给予的、被经验到的世界,即我们的日常生活世界” 海德格尔指出“实际生活总是在一个生活世界中发现自身,生活世界出自或建基于相关个体的自我生活的结构和流动倾向,它总是在自我的一个经验中被生活,自我世界在不同的生活世界中是可以遭遇的,生活世界先于科学的任何形式而现行被给予的,科学倾向的内容和形式都来自于生活世界,是对生活世界的去生活化” 哈贝马斯在《交往行为理论》一书中也明确指出“生活世界”是“”交往行动者‘一直已经’在其中运动的视域” “生活世界”是人们全部交往活动的舞台,人们像演员一样在“生活”这个舞台上“背诵”自己的台词,人们通过领会“演员们”的“潜台词”来进行交往,这是人们相互对话最终达成共识的方式,社会交往就是互相领会、尊重并接受对方的生活世界。
(2)对生活的一般理解
“生活”是指人们在生存过程中全部活动的总和,是对人生全部经历的概括。从时间上看,“生活”包括过去的生活,当下的生活和未来的生活,是对时间轴上全部活动和经历的总称;从主体来看,“生活”指人的生活,生活指是以人为主线铺排开来的全部实践活动的总称,它始终以人的存在发展为线索、以人的变化为依据;从空间上来看,它可以被定义为任何大小的范畴,在任何一个范畴中,生活都是全部方面的综合体。总之,生活是一个复杂的统一体,是全部空间、全部时间中所有方面综合作用的总称。
2.教学与生活
(1)教学与生活的关系
教学源于生活。教育是为了更好地文系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而进行的以传播间接经验为主的实践活动,是指导人们更便捷地获取前人已有的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进行改进以获取适应未来生存所必须的资料的一项专门的指导艺术。因此教育来源于人生活的需求,没有人类获取更好生活的需求,教育就不会得以发展起来,作为教育的具体实施方式的教学也不会随着人类社会生活的具体需要而不断得改进和完善。教学源于生活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教学内容来自生活。自人类第一次钻木取火并将这一方法传达给第二个人开始,教学就已经发生,这一切来自燧人氏时代一次偶然的“啄木鸟钻树”经历,当人类看到啄木鸟用尖硬的嘴在树洞深处找虫子却不料钻出浓烟火种时,人们用口口相传或者亲自示范的方式来告知同伴钻木取火的方法,在这一经验的传播中,人们进行地关于钻木的所有教学都来自人们的观察、交流或者亲身的尝试,而这些正是生活这个综合体的各种要素。第二,教学的方式随着生活的发展不断改进的。在文字产生之前,人们传播经验、进行交往时,往往靠的是人传人,文字产生之后,一些经验以文字的形式保存下来并进行更大范围的传播。而随着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方式被运用于提高经验传播的质量,现如今,电话、广播、电视、网络等越来越多的新兴传媒开始承担起传播间接经验的作用,教学的方式随着人类生活的不断开展而日渐丰富起来。 论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生活化研究(2):http://www.youerw.com/jiaoxue/lunwen_229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