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一词,是在80年代中期开始在教育界流传开来的,素质教育被称为在实质上是一种人本主义的教育观,是从人自身需要的角度规范教育,而不仅仅是从社会角度,它是以人、受教育者为出发点的而不是以劳动力为出发点的,从基础教育的角度而言,它是人才的基础教育,而不是人才教育,它是以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为出发点的教育,是潜能开发,心理品质培养和社会文化素养训练的整体性教育,是以文化素质为导向,以心理素质教育为中介,最终以健康教育为本体的,以全面提高身心素质,发展人的个性为共同目标的教育,素质的提出有近因,有远因,有直接远因,也有深层原因,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提出来的。
(二)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特点
综合地考察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它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第一,全面性。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它倡导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强调在教育中每个人都得到发展,而不是少数人的发展。素质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强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
第二,发展性。素质教育不仅仅注重大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更重视大学生的智慧、个性和潜能的发展。大学生是处于发展中的人,每个大学生都有发展的潜能。素质教育就是要引发学生这种无限的潜能和创造能力。使他们能够最充分地发展自己的才能。
第三,主体性。在应试教育中,往往是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处于附属地位,学生很少有主动参与的机会,而素质教育则强调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自觉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学会学习。
第四,开放性。在应试教育下,学生主要是在课堂中依据老师和教材来获得知识,因而带有一定程度的局限性和封闭性。由于素质教育涉及学生的全面发展,其教育内容也大大拓宽了,所以也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渠道。因此,素质教育不再局限于校内、课内,而是具有开放性。
第五,创造性。在应试教育下,教师教育过程常常出现教师教,学生学,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其创造性难以得到发挥,素质教育是一种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教育,因此,它特别强调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二、大学生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知识结构单一
许多高等院校为了满足学生们对将来职业要求的特殊性,对专业设置过专、过紧、过严,以致于使大学生缺乏对其他专业的了解。比如说,一些院校过分重视理科而忽视了文科,从而学生们理工科、技术性知识所占比重很大,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对薄弱,导致很多学生知识结构失衡,形成了理工科知识占绝对优势的单一结构的现象,。虽然很多院校也开设了文学、艺术等人文学科的课程,但大多属于选修课,没有充分意识到这些知识学科的重要性,而把它们置于无关紧要的位置,学时数很少,像这样怎么能满足学生们对这些方面知识的需要呢?也正是由于这些原因,一部分学生只是把它们当作修学分的手段,上课的时候根本不在意,更别说认真做笔记,用心记忆了,几年下来,到毕业的时候,甚至会造成大学生的毕业自我鉴定、求职信等书面材料中错别字不断的现象,更有甚者,一些大学生连基本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不过关,在这样的情况下,你又怎样期待他们会写出一篇有独特见解、优秀的毕业论文呢? 大学生素质教育问题研究+文献综述(2):http://www.youerw.com/jiaoxue/lunwen_249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