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晓薇[5]( 2000) 认为, 社交焦虑是指对某一种或多种人际处境有强烈的忧虑、紧张不安或恐惧的情绪反应和回避行为。其基本表现是:害怕与别人对视,害怕被人注视,怕自己在人前有丢面子的言谈举止,怕当着人面吃饭、书写等。对社交焦虑的研究最早追溯到1846年Casper报道的赤面恐怖。1903年,法国人Janet第一个对社交焦虑进行描述,最早提出社交焦虑的英国精神病学家Mark&Gelder(1966),后来他又对自己的理论进行了完善,提出了新的关于社交焦虑的概念,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心理学就日益关注社交焦虑的研究[6]。对于社交焦虑的成因,国内外学者都进行了不同的研究,有人的认为是由于社交技能的缺乏(Arkowitz, 1975; Farrell, 1979; Twentymen &Mcfall, 1975; Halford & Foddy, 1982),也有人认为是由于否定性的自我评价(Edelmann, 1985; Glasgow & Arkowitz, 1975;Clark & Arkowitz, 1975)[7] 现在对社交焦虑的成因的研究分为许多流派,包括精神分析理论,行为主义理论,认知理论,还有依恋理论,以及其他遗传,生理,家庭,性格等方面的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爱和尊重的需要未被满足,容易导致个体缺乏归属感,进而使个体产生社交焦虑[8]。流行病学研究发现,社交焦虑障碍在青少年中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然而患病者往往得不到他人的重视,被归于腼腆等等性格原因,这样使得得不到矫正或者治疗,就有可能变得更加严重,会影响生活和学习[9]。对于如今大学生,尤其离家去往外地的大学生,他们远走他乡,尽管可能大学生活很丰富,有很多社团丰富学生的生活,但是由于适应问题,他们面对陌生的环境,陌生交友圈,有可能会产生社交焦虑,在许多研究中人们发现自尊和社交技能的提升有相互关系,尤其是消极的心理问题---社交焦虑。因此有必要探讨内隐自尊与社交焦虑的关系,外显自尊与社交焦虑的关系,来通过对意识层面的外显自尊的研究来提高大学生的自尊水平,通过心理学的方法对学生的无意识层面的自尊进行干预和影响,预防社交焦虑的产生,而且提出解决对策。
1研究设计
1.1研究对象
实验对象是师范学院一年级和三年级的86名学生。其中男生33人,女生53人。
表1 被试分布
年级 总和
大一 大三
性别 男 20 13 33
女 21 32 53
总和 41 45 86
平均年龄 20 23 21.6
1.2研究工具
1.实验法:实验法是进行内隐联想测验,简称IAT. 本研究先要求被试将与自我有关的词和正向词归为一类,与自我无关的词和负向词归为一类,并测量反应时。后者反应时减去前者反应时之差即为内隐自尊的指标。本研究对IAT的属性词做了修改。参考高频词典,加入24个自我评价的词语,与原来的IAT程序词一起构成属性词评定表。有8个自我,8个非我,24个两级相容词用Inqisit4软件进行编程。程序如下,先让被试完成IAT上机测试,每人一台机子。然后将量表得分和IAT得分输入EXCEL和SPSS16.0进行统计学处理。
2.Rosenberg自尊量表
本研究采用的自尊量表是由Rosenberg[10]于1965年编制的,用于评定青少年关于自我价值和自我接纳总体感受。共计10题,其中量表里3、5、8、9、10题为反向计分,均为客观题,调查学生自尊程度。此量表由5个正向计分和5个反向计分的条目组成,分四级评分。非常同意计4分,同意计3分,不同意计2分,非常不同意计1分。总分越高说明自尊水平越高。本表最高得40分,最低得10分。该量表根据王登峰[11]的研究把自尊分为自我肯定和自我否定两个文度。信度:Dobson等和Fleming等报告的Cronbach系数分别是0.77和0.88;效度:Lorr测的得分与信心的相关系数为0.65,与合群性的相关系数为0.39。[12] 大学生内隐自尊外显自尊与社交焦虑的关系研究(2):http://www.youerw.com/jiaoxue/lunwen_272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