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发现,多数阅读素养较高的国家都有相似的政策举措,即十分重视儿童课外阅读的开展与推广。其中,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的“美国阅读挑战”运动以及布什的“阅读优先”方案,都强调要推广儿童阅读。英国教育部还设定全国阅读年,并投入相当可观的经费与人力来进行各类书籍的分级鉴定,同时,家庭教育、学校教学方法也都做出了相应的改进。1995年,我们的邻邦日本就开始推动设立国际儿童图书馆。此后,还陆续出台文件设立“儿童阅读年”,为开展说故事活动的民间组织以及学校图书条件的改善提供资金补助。至2001年,日本进而就儿童阅读的推广正式颁布法案,日本儿童由此拥有了属于自己的阅读日——4月23日。可以看出,不论东西方,倡导阅读从娃娃抓起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课外阅读俨然成了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比较后可知,我国在阅读的理念以及行动方面与部分先行国家仍相去甚远。
2.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课外阅读提出重要要求
我国自2001年起开始进行课程改革,在课标“教学建议”板块,对教师提出要通过多种方式鼓励学生增加阅读量,并要注重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意识的相关要求。直至2011年,教育部正式印发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首次对学生的阅读量提出了具体的标准,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在校中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应达到400万字以上:一、二年级段不少于5万字,中年级段不少于40万字,高年级即五、优尔年级段阅读总量则应达到100万字以上。同时,在课外读物建议部分新增各类课外读物推荐书目,使之更具有实践操作意义。在课程总目标部分,《语文课程标准》也作出了部分调整,指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3]这些变化与改进都体现了国家对义务教育阶段儿童阅读情况的重视态度。作为学生的指引者,教师更需要转变观念,认识到学生只有在大量课外阅读中开阔了视野、积累了词句,才可能真正有效地提高语文素养。因此,作为教师,必须不断在阅读理念、阅读策略上深入探讨,并大胆实践,以适应《语文课程标准》对课外阅读提出的新要求,进而推动学生语言能力的有效提升。
3.关键时期不容错失
根据儿童身心成长和发展的客观规律可知,儿童各方面迅速发育成长的关键时期是在小学阶段。儿童在一年级入学时,即7岁左右,已经跟随家人学习了一定的生活常识,对客观世界中的常见事务以及事物间的简单关系有了一定的认识,本民族的口头语言习惯初步养成,具备了进一步接受学校教育的基本素质。[4]由此可见,小学阶段的儿童可塑性极强,科学的教育能够帮助儿童系统的接受各种知识,促进其对自身所处环境的认识,从而更加好的成长和发展。儿童的阅读能力普遍是在后天的熏陶和锻炼中培养出来的,而不是生来就有。阅读习惯的养成和阅读能力的全面提升并非单靠课内教学就能实现,而是要结合长期的课内外阅读活动,使儿童最终做到“以读促学”和“以学促读”的有机融合。相对于充满限制和条条框框的课内阅读,课外阅读的优势便在于它的开放性,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走出课堂,进入到更加放松、自由的阅读状态中,从而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促进其思文、情感以及道德品质的成长,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爱读书的自主意识以及会读书的阅读能力。这一时期重视儿童的课外阅读,培养自主积极的阅读意识、训练正确科学的阅读习惯和方法,能够对儿童人格的形成、智力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儿童本位视角下小学生课外阅读有效策略研究(2):http://www.youerw.com/jiaoxue/lunwen_315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