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心理一致感 1.心理一致感的定义和组成 心理一致感(Sense of Coherence,SOC)的概念是“促进健康模型”的内核。该概念于 1979年由心理学家 Aaron Antonovsky提出。心理一致感是个体对生活的总的感知和认识,它反映了个体所拥有的广泛而持久的生活信念,体现了个体应对压力的思考和方式, 是解析生活中的压力对个体整体健康的影响的一个关键角度。在对“促进健康模型”的解释中,Antonovsky 将个体的健康看作是由舒适到不舒适的一种连续状态,而个体在这个状态连续体中处在什么样的位置,即个体的健康水平受到心理一致感的制约。心理一致感是个体对生活认知的综合,它是个体整合内外环境、自身应对压力的资源和对生活意义的感受和认知后,对自己信心的一种深入、持久并具有动力的表达。本研究即采用该定义。 心理一致感有三个主要成分:可理解性(comprehensibility)、控制感(manageability)、意义感(meaningfulness)[4]。可理解性指个体对压力源的有组织性、可解释性、可预测性的理解达到何种程度。压力源既包括个体自身也包括他人和外部环境。总的来说,可理解性是 SOC 的认知成分,个体可以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觉察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 认为自己的经验之间具有某种程度上的一致性都是可理解感的体现。控制感,指个体对自己具有资源以应对压力的感知能够达到何种程度。控制感是 SOC 的工具成分,它意着个体在困境之中期望能克服、控制、摆脱困境,或能从外界获得资源以应对压力,而非被逆境所战胜。意义感,指个体对“生活是有意义的”这一信念的坚持程度。它是 SOC 的动机成分。心理一致感的三个因素是动态相关的,三个文度得分越高的个体越认可自己内部世界及外部世界的一致性,相反,得分越低的个体则越倾向于否认世界的一致性。SOC 三个组成部分中最关键的是意义感,它促使个体以积极的态度对待生活、感受生活,给予个体动力去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与压力,直面问题、解决问题。 2.心理一致感的发展 Antonovsky 提出,心理一致感是个体后天发展形成的,而非先天拥有的。处于青少年期的个体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极易遭受压力与挫折, 因此心理一致感在青少年时期尚不稳定,能够得到比较大的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的心理一致感发展减缓,最终趋于稳定[9]。国内刘俊升等人(2007)研究发现,青少年的 SOC 具有不平衡的特点。此外也有研究显示,在未成年时期 SOC 发展较快、达到了较高水平的个体其 SOC 在成年时期更加稳定, 而未成年时期 SOC 水平较低的个体成年后的 SOC 水平更容易产生大幅度的波动。也就是说,心理一致感的早期发展对个体来讲至关重要。 Antonovsky 认为,心理一致感的发展要求三个因素的参与:生活经验的一致性、负载平衡和决策参与。每个个体所经历的生活事件的发展都是有过程的,而生活经验的一致性就是指这些过程是清晰有条理而非繁乱的。 生活经验的一致性可以增强可理解感。负载平衡指个体能在外界(事件或压力等)的要求与自己所能达到的状态之间取得平衡,是一种理想的状态。负载较平衡的个体认可自己的能力与状态,有信心应对到来的挑战,对事件的发展拥有较高的控制感。决策参与是指个体有机会参与同自己现实的生活与未来的发展密切相关的重要决定。决策参与能够增强个体的意义感。童年和青少年时期是 SOC 发展最快的阶段,日后良好的心理一致感的发展依赖于个体这一时期生活经历的一致性、 负载的平衡以及对重要决策的参与。 3.心理一致感的相关研究 研究发现, SOC 较低的人易感知到压力, 而 SOC 有助于减少个体不良情绪、不良心理反应的出现,也能减轻持久的压力对个体健康状况的影响。因此心理一致感与压力应对、职业倦怠存在密切的关系。根据芬兰的一项研究,个人资源如SOC、能力和自尊都与职业倦怠呈显著的负相关,其中 SOC 的影响最大。SOC较强的员工能更好地了解工作压力的形成与表现,愿意去应对压力。因此这些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工作效率较高。美国有研究显示,SOC 高的个体感受到压力事件的可能性较低, 能够使用更多、 更为复杂的应对方式来处理生活中的压力事件。心理一致感理论指出,个体在压力情境下可以通过 SOC 的提高来实现对心理和生理健康的文护。 初中生带病出勤在心理一致感学习自我效能感与学业倦怠之间的多重中介效应研(3):http://www.youerw.com/jiaoxue/lunwen_347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