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朱光潜先生以美学家的身份为世人所熟知,但在某种意义上,他也是一位教育家,而且首先是一位杰出的语文教育家。朱光潜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深厚博大,对当今的语文教育建设和改革具有重要启示。本文主要介绍了朱光潜先生四个方面的语文教育思想:审美教育旨在使学生怡情养性,文学教育培养学生纯正高尚趣,写作教育需要有真诚的品格与对文体写作的正确认识,阅读教学要注重阅读方法;研究还发现,朱光潜先生倡导一种以政治经济为大局的教育改革思想。
[毕业论文关键词] 朱光潜 语文教育思想 审美教育 文学教育 写作教育 阅读教学 提起朱光潜先生,世人对他的第一印象大多都是中国现代美学的奠基者和开拓者之一、一代美学宗师。他在美学、文艺理论以及文艺理论翻译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37193
他的《文艺心理学》、《西方美学史》、《悲剧心理学》等一直是学界研究美学的权威著作。他也是第一个把西方美学带到中国的人。作为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早被世人熟知,但作为一个教育家,作为曾经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研究教育思想理论的他,却总是被教育工作者们遗忘。其实,朱光潜先生的教育思想非常值得后人学习。尤其在国家把教育纳入百年大计之本的今天,朱光潜先生的教育思想对教育相关工作者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朱光潜先生是在香港大学接受正规专业教育训练的。毕业后不久,他就将所学知识与中学的教学实践相结合,1923年创作了《在道尔顿中怎样应用设计教学法》,1924年创作了《私人创校计划》等等,他一生总共创作了二十多篇教育论文。他的教育思想的代表作有《私人创校计划》、《说校风》、《谈美感教育》等。潘新和教授说:“朱光潜是我国现代文学、写作教育的奠基人,是最杰出的语文教育理论家(不是‘之一’)。”1这句话可能有些许偏激,但是朱光潜先生在语文教育方面的大师的地位是不容置疑的。许多语文教师可能将语文界“三老”(叶圣陶、张志公、吕叔湘)的理论奉为经典,或只认自己的教学经验,而对于朱光潜这个名字,还感到陌生。现在我们将朱光潜先生的著作中有关教育的论断进行归纳梳理研究,定能发现,他的以美学—文学—写作学—阅读学—其他为发展路径的语文学理论,是博大而精微的,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一、审美教育 纵观如今的教育,虽然素质教育的旗帜高举了好多年,但以应试教育、文字书本课堂等为中心,以实用职业为导向的教育评价模式依然客观存在。这样的教育评价模式常常会导致学生将学习的目的功利化、符号化,将生活简单化,从而忽略了生活中存在的多样性、多元性。朱光潜先生的一些关于审美教育的见解,是教师可以利用来化解这些教育困惑的。 朱光潜先生作为美感和美感教育理论的奠基人,认为美育是为了“尽性”、“脱俗”,最终达到完美的人生,是一种在利害之外培养人的心性的教育。为文学审美教育开辟了一条道路,确立了它的价值,也为语文文学教育作下了铺垫。
朱光潜称美感教育为美育,时亦称美感修养。在西方文字中,“美感”,一指审美情感,一指审美能力。美感教育就是指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的培养,即朱光潜先生所言“怡情养性”。而“怡情养性”又是立足于“尽性”、“性伪合”两个基本点。“尽性”意为人的精神和肉体的能力都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成为“全人”;“性伪合”意为通过后天的学习修养来弥补先天自然的不完善。在此基础上,朱光潜的有关美育的阐论也“浮出水面”。 首先,他反复地强调情感在人性中的重要地位,美育是一种“情感教育”,美育通过审美和艺术为情感的宣泄、升华提供渠道,他竭尽全力为美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合法席位进行辩解。人并非机器,也并非低等的生物,丰富细腻的情感是人类独有的体验。按照学生的不同年龄阶段,教师可以开发其不同的情感体验,年龄越大,阅历越丰富,体验也更丰满。学生在学校中很少了解社会时事,教师应该帮助他们接触不同的社会面,即对他们进行“情感教育”,有利于在今后的文本解读中,更好地体会文章中的人文性。 其次,美育与德育间的相互关系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第一,“道德并不是刻板条文的遵守,而是至真性情的流露”,“从根本上去做德育,必须怡情养性”2因此,德育以美育为基础,美育是德育的必经之路;第二,“严格地说,美与善不冲突,而且到最高境界,根本就是一回事,它们的必有条件同是和谐与秩序。从伦理观点看,美是一种善;从美感观点看,善是一种美”3,所以,一个真正美感修养高的人必是一个高道德修养的人。总的说来,要实现完美人格的塑造就要将美育与德育协调组合。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和顺序性决定了不同时期的不同德育目标,奠定了良好的德育基础,才能更好地进行美育,所以要重视德育。 最后,朱光潜认为理想的人应为“全人”,即在德智体美各方面都全面自由发展的人,是“整体的人”。所以,他的美育思想中,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造就“全人”,以改良社会现实。以往的应试教育模式只关注学生的智育,而忽略了学生体美劳等方面的发展,目前素质教育的发展也并不乐观,有些学校只是形式主义,背后仍给学生“补课”。实施素质教育是否就阻碍了学生的智育发展呢,其实不然,这一切还得考虑到当前的升学制度,整个社会的对人的能力的判断标准,只有改良了这些,素质教育的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实施才是真正有意义的。 审美教育在语文课堂上是极为重要的,在语文学习中,学生需要有审美意识,这种意识要由教师帮助开发并培养,以达到让学生能自觉审美的目的。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老师不能只刻板地教授学生语文的工具性的知识,对于学生的美感的培养更为重要,因为这可能影响他们的处事情感,影响他们的德行,影响他们的人格。 二、文学教育 朱光潜的文学教育观一脉相承于其审美教育观,他认为文学教育是每个人都要接受的。语文界的多数人曾经以“学校不培养作家”为由,排斥文学教育。甚至“不能把语文课上成文学课”的观点,也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朱光潜是十分反对这些鄙陋的观点的,他强调,文学教育必须合理运用于语文教育中,因为文学教育具有培养人的基本修养的作用,还能丰富学生的审美趣。所以,文学教育有必要被合理安排到语文教育中,这一点在今天仍然可以给我们深刻启示。 朱光潜先生认为,人格的养成是文学教育的重要部分。而如何养成良好的人格需要注意两个方面:一要重视人性本色、个人风格和丰富的精神生活;二要提升在生活中对事物的观察力和对语言的敏感性。他的这种思想,与一些只关注语文中工具性作用的教育者的思想形成鲜明对比,不仅是对世间人生百态的精神境界的彻悟,而且体现了对文学的不敷衍。 在培养文学感觉方面,他注重“趣”的养成。良好趣的养成,是文学教育的基本任务。他说:“我认为文学教育第一件要事是养成高尚纯正的趣,这没有捷径,唯一的办法是多多玩第一流文艺杰作,在这些作品中把第一眼看去是平淡无奇的东西玩出隐藏的妙蕴来,然后拿‘通俗’的作品来比较,自然会见出优劣。”4他反对文学的低级趣,认为必须培养欣赏文学的高尚趣。那么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就应该扎根于名家名作的品读中,在乍看上去平淡无奇的话语中研读出深层的韵。除了要读优质的作品外,还要注意阅读的广度。在今天的语文教材和学生的课外读物中,经典作品的阅读量还不够多,学生的高尚趣的养成还有待提高。水浅而无鱼,在曾经的百年“新学”的教育历史中,我们至今没有培养出几个大师级的文学家的事实,是我们纳入教育问题思考行列的。 具体在实践层面上,文学教育的实施还要注意,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因材施教。朱光潜以19 世纪西方浪漫主义文艺观为理论基础,主张实施文学教育,想象和写实都必须具备,不可或缺。例如,在以往的写作课堂中,老师一般要求学生表达真情实感地写出现实,不重视学生的想象力的培养,有时甚至教师带着学生依样画葫芦,写出的文章大同小异,毫无创造力,偶尔有“标新立异”之作还可能因中考、高考阅卷标准而被扼杀。古代诗词人尚有“豪放”“浪漫”之分,学生自然也有“浪漫”与“写实”的个性区别。因此,在文学教育的实践教学中,教师既要要求学生两者兼顾,又要根据学生的个人偏爱,有侧重的培养。 在今天,文学教育已经重新受到了重视,在教材中所占的比例也增多了。所以,如何教,成为了文学教育中的重要问题。在语文教学中,要根据朱光潜的趣培养和“想象”“情感”的实际对待,重新开掘文学教育的真谛。 三、写作教育 朱光潜对语文教育贡献最大的两个方面,是文学教育和写作教育。他尤其特别关注写作教育 朱光潜语文教育思想研究:http://www.youerw.com/jiaoxue/lunwen_359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