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初中生是如何定义榜样的,榜样教育的现状如何?其存在哪些问题?分析这些问题是解决初中生品德养成中榜样教育存在的问题的基础,是提出解决对策的关键。
一、榜样教育及其与品德养成之间的关系
(一)榜样教育的定义
榜样可理解为楷模,是指“任何值得学习的好人好事” 。榜样教育,即通过榜样的显性或隐性力量教化他人。但关于榜样教育的定义,各个学者莫衷一是。班杜拉认为榜样教育是让受教育者模仿他人形成社会行为道德规范;班华教授认为榜样教育即是给受教育者以思想、行为、成就的影响;袁文斌博士认为榜样教育是让受教育者自我内化榜样的精神品格。由此可见,他们分别对榜样教育概念做出了定义,但是各有差别。但是,综合各个学者对榜样的定义,也可发现他们之间有共通之处。因此,总的来说,榜样教育可以说是在教育目的的指导下,教育者凭借受教育者的自身特点,通过榜样这一人格形象载体,使受教育者内化榜样身上的精神品质,从而丰硕自身的认知并引起感情上的共鸣和心理认同感,最后自主地发出切合道德行为的一种教育活动。简言之,榜样教育即是受教育者主观内化榜样所传达出来的精神品质的教育活动。这种教育活动是一个“观察——模仿——生成”的过程,这个过程主要以受教育者为主体,由受教育者首先观察榜样身上所具有的精神特点,进而模仿榜样行为,最后生成符合榜样所传递出来的精神的行为。榜样无关大小,即使是很小的事,只要其为正确的、具有精神引领、价值引领的作用,就是榜样。
(二)榜样教育与品德养成之间的关系
为了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的目标,教育部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了“核心素养体系”这一概念。在学生核心素养体系中,其中就包括思想道德素养这一要素,也就是关于学生品德的养成。学生,即教育客体,他们在接受榜样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同时,发挥自己的主观性,从自己的角度认识、选择、学习榜样,内化榜样身上所传递的内容和价值观,并在潜移默化中进行模仿。然而,品德养成和榜样教育之间在本质上是具有区别的。从本质上来说,品德养成必须是被教育者发自内心地想要去做,是自我意志的一种表现,或者说应该说是以“道德的方式养成道德” 。然而,榜样教育是道德养成的一种重要方法之一。榜样教育,是通过榜样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引领,依靠他人的指引,通过他人的约束、制约方式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由此可见,榜样教育和品德养成,前者是他人制约,后者是自我约束。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矛盾,只有化解这一矛盾,才可以将榜样教育的道德教化的作用施展得淋漓尽致。
二、当今初中生榜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初中生时代,处于懵懂向成熟发展的过渡时期,在社会、学校、家庭的教育下,他们的三观逐渐形成并稳定,因此这个成长阶段是人生良好品德养成的关键时期。榜样教育自古以来就是一种重要的品德养成方法,其在品德养成的四个方面都起到一定的作用。科学合理的榜样、典型将会成为初中生身心健康成长,树立正确人生导向的方法之一。我国倡导社会正能量的引导,每年进行“感动中国”人物评选,就是为了通过这些人物,达到在全社会中示范作用的目的,从而推进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促进整个社会认知的形成;2015年7月湖北省文理科“状元”和理科“榜眼”在身着状元服在景区骑马游走,各界人士对此事褒贬不一,我们尚且不论其中的商业价值,其中的榜样示范作用是否能真正起到作用,还有待商榷。因此,在采取这些榜样教育形式中,我们仍能看到许多不合理之处,以及初中生品德养成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初中生品德养成中榜样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对策(2):http://www.youerw.com/jiaoxue/lunwen_410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