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结论 12
参考文献 13
附录 14
致谢 17
小学高年级父母教养方式、宽恕与外显攻击性行为的关系研究
引言
父母教养方式、宽恕、攻击性行为都是心理学研究的重点,而攻击性行为不仅存在于成年人中,未成年人的攻击行为更应受到重视,尤其是小学生这个学龄阶段,自身行为素养还未定型正处于快速发展水平,行为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攻击性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地解决,随着年龄的增长很可能会影响其自身的健康发展及社会的安定和谐。但在已有研究中有关父母教养方式、宽恕、攻击行为的分类与定义各学者意见不一,分别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本研究在参看了各家的观点,综合比较后对其解释选取如下:
父母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与孩子进行互动或者教育孩子的时候经常采用的并且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教养态度和行为或家长在教育和抚养子女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一种稳定的行为倾向与风格,是父母教养态度、父母教养行为和其他与父母教养有关的非言语信息表达的集合[1]。有研究者釆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运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探讨了有暴力攻击行为的青少年的父母教养方式,他们发现,社区青少年的暴力攻击行为与父母教养方式存在关联[2]。马利军等人的研究发现在农村中学生中,女生内隐攻击性的水平要明显高于男生,而且他们的内隐攻击性和父母惩罚严厉以及父亲拒绝否认这三个因子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3]。此处选取父母教养方式中的拒绝、情感温暖、过度保护三个文度进行调查。
宽恕最新观点,Eckhart Tolle认为情绪在思文和身体相遇处产生,它是身体对思文的反应(或称是思文在身体上的反应),行为受到认知的影响,正面的认知往往伴随正面的情绪和行为,负面的认知容易引发负面的情绪和行为,我们可以通过认知的改变带动情绪和行为的改变[4]。此处主要研究对他人的宽恕水平,涉及到两个人,其中一个在心理、情感、身体或道德方面受到另一个人的深度而持久的伤害;对他人的宽恕是使受害者从愤怒憎恨和恐惧中解脱出来,并不再渴望报复侵犯者的一个内部过程[5]。李海燕于2010年,对498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社会支持在父母教养方式和大学生攻击性之间的中介作用。也有研究证明宽恕在父亲教养方式与攻击性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1]。但是宽恕是否还在其他变量上存在差异,发挥作用尚存疑惑。
攻击行为,也称侵犯行为,是有意伤害他人的行为,或指以伤害另一力图避免伤害的生命体为目的的行为[6]。攻击性本身就具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人格特征;二是指行为表现,也就是攻击性行为[7]。还有研究表明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的外显攻击性具有显著预测作用[8]。马利军等人的研究发现在农村中学生中,女生内隐攻击性的水平要明显高于男生,而且他们的内隐攻击性和父母惩罚严厉以及父亲拒绝否认这三个因子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9]。但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有许多,攻击行为的分类也因此很多。考虑到被试的年龄特征,此处主要对外显攻击性行为进行研究。
然而,在诸多研究中,国内有关研究起步较晚并且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大学生和中学生这两个群体,而忽视了小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特别是农村地区。为进一步丰富国内研究成果,更好的验证国外有关父母教养方式与攻击性行为的研究结果,方便今后学者做相关的研究,在中国背景下特设立小学高年级父母教养方式、宽恕与外显攻击性行为的关系研究这个课题。 小学高年级父母教养方式宽恕与外显攻击性行为的关系研究(2):http://www.youerw.com/jiaoxue/lunwen_411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