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研究现状
学习满意度的定义在学术界有所不同,总的来说,可分为三个方向。首先,美国的学者Tough认为,学习满意度为一种在学习活动中的感觉或态度,这种感觉或者态度的形成是在学习者喜欢这种学习活动,或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的期望,要求等得到满足而产生[1]。其次是Domer,他认为学生学习满意度受到个人“期望水平”与“实际所得结果”两者之间差异的影响,如果期望水平与实际所得结果差距很小,则学生感到满意的程度越大,反之,差距越大,则学生感到不满意的程度越大[2]。最后是台湾的学者马芳婷,她主要从学校教学中教师,学生和环境三个主体进行分析,将学习满意度分成教学引导,学生群体和环境影响三个因素[3]。在本研究中将学习满意度定义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其期望和需求得以达成或者超越,由此所带来的积极情感体验,使学习活动积极维持下去。
就目前的研究来看,大部分对学业成绩和学习满意度的研究所选取的对象是大学生,对初中生的研究还比较少。有学者认为,在学习满意度的理论研究中,与西方相比,我国学者应该结合其他学习理论,心理学理论,对学习满意度做更加深入的分析[4]。有关大学生的研究表明,对于大学生来说,学业成绩的好与坏不但对能否在大学顺利毕业具有直接影响,对今后找工作也有重要影响,但“学习”与提高学生学业成绩之间不存在必然的正相关[5]。有些学者研究出大学生的学习满意度和学生的及格率之间呈负相关,证明了学生对专业课的兴趣、学校支持服务体系、教师的教学效果对大学生学业成绩具有较大影响。林斌提出在大学生的学习满意度中学习成就水平越高,学业成绩就越好,学生对学科内容和学习成就的满意度水平越高,学习的主动性就越强,对课程内容和教学设备的满意度越高,学习倦怠就越不容易产生[6]。文静研究表明我国大学生的平均得分处于“基本满意”的状态,也就是说,大学生对于学习尚未达到肯定意义上的满意状态[7]。李雪玉等人对广西大学的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她主要从学生对课堂教学、学习成果和人际关系三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满意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学生对教师的学科水平和协调社交能力方面具有较高的满意度[8]。杜盈樾等人的研究表明学业压力中的奋斗压力、外部期望压力、内部期望压力等维度均与学习满意度中的学校满意度维度呈显著正相关[9]。李康弟等人指出,现在我国对学习满意度的实证研究缺乏统一标准的研究工具,应向国外借鉴经验,形成一个科学指标供同一层次的学校使用[10]。
在现有的研究中,选择的研究对象大部分是大学生,对中学生的研究比较少,所以,通过对初中生学业成绩与学习满意度的研究,可以掌握现在初中生学习满意度的总体水平,分析学业成绩与学习满意度各个维度的关系,学业成绩是否影响对学习满意度的高低,从而为提高初中生学习满意度提供理论依据。
初中生学业成绩与学习满意度的关系研究(2):http://www.youerw.com/jiaoxue/lunwen_437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