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这样的理念,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我国掀起了教育改革的浪潮——新课改。本次课改以“充分调动、发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为核心任务。然而,要改变旧的学习方式,教学方式的改革必需实现三大准变。
首先,传统的科学教学内容以教材为中心。学生对科学课程的学习局限于书本,与学生生活,社会活动联系不紧密,久而久之必然会制约学生思维发展的水平。因此新课改的课堂教学以教材为轴线,以活动为纽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多元化的教学内容;
其次,传统的教学理念陈旧,分数是衡量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只注重求知忽视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发展。久而久之,不仅学生的创新精神,动手能力无法得到培养,而且学生的人格发展将是不完善甚至畸形。 因此新课改的课堂教学以学生能力培养为目标,将课堂教学模式转变成活动为最基本方法的开放式教学。
最后,传统的教学课堂中教师是绝对的主体,教师控制课堂教学的内容、方式,甚至控制学生学习的方式。这样的情况下的教师好比饮水机,教师控制水杯里该有多少水,水温多少,却不过问接水者的感受。这样的课堂教学效率一定是不高的,并且必然会制约学生的思维发展。因此新课改的课堂教学教师不再是一个灌输者,而是一个帮助学生建构自己对知识理解的导师;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教师多元启发和学生积极反思的关系;是彼此间信任关系的建立;同时教师必须为学生营造轻松地学习环境与安全的心理氛围,才能促使学生不惧错误、自由思考,从而转变僵化的思维模式,使学生全面、自主、有个性地发展。[3]
1.2初中科学课程特点
初中科学课程活动化也是初中科学学科本身教学特点的需要。初中课程的主要特色是(1)强调整合。《科学》教材依据科学课程标准(2011)提出的课程目标和学习内容,从对自然认识的角度,对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宇宙三个领域的学习内容,通过科学探究的整合,以“天然的自然进化,人类与自然”为线索展开。(2)突出科学探究。在科学教育中,体验科学探究精神,是科学教育面向未来的必然要求。体验科学精神倡导学生通过探究的方式学习科学。(3)遵循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教材编写注重贴近学生的生活,从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情出发,引出科学探究及结论,然后再回到生活和社会的应用中去。(4)材料的选择注重基础性、发展性与时代性的统一、教材编写在内容的叙述上给教师和学生留有发展的余地,注意反映最新科技成果,运用现代信息技术。[7]
因此,初中科学教材注重学生对科学原理、科学思维的掌握,注重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科学课程中大量的实验、观察、操作、思考、探究、讨论等等。这些都意着学生要学好科学课程,就必须动手,动脑。
2. “科学课程课堂教学活动化”的依据
一方面,初中生活波、好动、好奇心强,喜欢探索,不满足。活动符合他们的兴趣,首先在活动中学生可以充分发挥“好动”这一天性,让学生在做中学。另一方面,心理学研究表明,能力是活动的结果,从事活动是能力发展的基本途径。即当一个人参与某种活动时,他会不断的把贮备在脑中的知识与来自活动的对象的信息加以比较、对照,调节自己的智力操作和身体操作,形成技能和熟练的技巧。
在教育中引入“活动”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被誉为“教育上的哥白尼”的自然主义教育学家卢梭,强调教育要顺应自然,要根据儿童的发展阶段实施教育。他的这一思想在当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他之后的教育思想家几乎没有不受他的思想影响的。卢梭在他的教育小说《爱弥尔》中提出(1)教育适应自然观念。即教育适应儿童的天性(2)儿童中心的观念。卢梭认为,自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身心率性发展的人。因此教育必须从儿童的兴趣和爱好出发,教师的作用不在于保护儿童不受到坏的东西的影响。(3)在活动中学习观念。卢梭对通过书本进行知识学习生物痛觉。主张让儿童在亲生的活动中去学习他们感兴趣的事实。(4)发现的观念。在他看来教育的根本问题不在于交给儿童知识,而在与引导儿童发现知识。 “科学课程课堂教学活动化”的研究与分析(2):http://www.youerw.com/jiaoxue/lunwen_491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