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焦虑是由于对自我存在的意义、价值等产生了威胁或疑问而产生的,这是一种对现在和未来的不确定性的情绪体验[4]。也能够是与人的生命同样重要的精神信念、抱负和价值意义的丧失。或者也可以这样说,存在焦虑是个体心中无意识的隐忧,是对生命确定性的渴望。它是指工业化发展过程中,人类在面对自身存在困境时的一种感情状态。又是对人类最终关怀的忧虑,包括对死亡、意义、内疚、孤独等根本性问题产生的焦虑。它具有普遍性、根本性和弥漫性。存在焦虑是个体勇敢的面对生存境况,认清自己的有限,挑起选择的责任,并承受可能因选择而导致悲剧性后果的主观体验。存在焦虑是人类存在和人类境况的伴生物,是人存在的标志之一。[5]
蒂利希(1952/1998)根据“非存在”威胁“存在”的三种方式,明确地将“存在焦虑”分为三类:一是对死亡和命运的焦虑,即威胁本体上的自我肯定;二是对无意义感和空虚的焦虑,即威胁精神上的自我肯定;三是对谴责和罪疚的焦虑,即威胁道德上的自我肯定。在这三类存在焦虑中,对死亡、无意义感和谴责感的焦虑是绝对的,而对命运、空虚及罪疚感的焦虑是相对的。布根塔尔基本赞同蒂利希的观点,但他在蒂利希三文度分类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分类法,增加了“对疏离感和孤独感的焦虑”这个文度,提出四文度的存在焦虑理论。
本研究采用郑秀娟(2010)对存在焦虑所下的定义:“存在焦虑就是人的生命或生存面临威胁时所产生的一种痛苦的情绪体验,即存在的不当感,这种威胁可以是危机个体生存疾病、天灾人祸以及死亡等,也可以是与人的生命同等重要的精神信念、理想和价值意义的丧失。或者也可以说,存在焦虑是个体心中无意识的忧患,是对生命确定性的渴望。”[6]
“焦虑不是我们‘所有的’,而是我们‘所是的’”。那么也就是说,焦虑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是我们之所以存在在这个世界上,而无法割离的一部分,因此,每个人都无法避免存在焦虑。在心理学领域,存在焦虑理论主要包括罗洛•梅的焦虑本体论,布根塔尔的存在焦虑理论及存在焦虑与心理健康关系理论等。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这些年,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越来越引起国家和社会的关注。许多研究表明,大学生心理健康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一些流行病学的调查又指出,在大学生心理症状中,焦虑是对他们日常生活影响最大的心理健康问题[7]。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研究表明,大学生群体存在普遍的焦虑,时刻体验着是内心的迷茫和倦怠,心理疾病频发。
人类对焦虑研究的历史非常久远,不论是哲学家还是心理学家始终关心着存在焦虑这一问题,但在心理学研究的领域,不论是国内还是国际上对存在焦虑的研究还是相当少。
目前的研究方法主要是量表测量法,而且对于以当代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的研究不是很多,如陈坚和王东宇的《大学生存在焦虑与抑郁-自我同一性的双重作用》、孙平的《大学生焦虑心理的对策性研究》、李小贤的《当代中国大学生焦虑根源探析》 和陈坚和王东宇的《大学生自我同一性发展与存在焦虑的关系》等。而且大多数的研究表明,大学生焦虑是存在年级差异的。一般而言,一年级和四年级的焦虑水平比二、三年级高且差异显著。[8][9][10][11]
存在焦虑研究如今存在着两点不足:一个是对完整内涵的存在焦虑概念研究的不足。主要对现有概念缺乏足够的实证性研究。尽管现有的研究表明,存在焦虑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但是仍要有更多的研究来支持这一结论。另外由于研究是时限性,现在对于存在焦虑的研究面还不够广,研究对象有待拓宽。而且对于存在焦虑的相关研究也不是太多。在选择的存在焦虑量表(EAS)的时候,考虑到Good等人的Existential Anxiety Scale(EAS)(Good et al,1974)、Bylski等人编制的Existential Anxiety Scale(EAS)(Bylski et al,1991)、Weems等人编著的Existential Anxiety Questionnaire(EAQ)这些量表一方面不能完整反映存在焦虑的内涵,题项过少,信效度不高,另一方面这些量表均来自于西方文化背景,与我国的本土文化不相符合。所以,选择了郑秀娟根据现有的三种量表编制的存在焦虑量表(EAS)。其量表试图综合全面的存在焦虑理论,编制一个简洁的、相对全面的本土化存在焦虑量表。[12] 大学生存在焦虑现状的研究+文献综述(2):http://www.youerw.com/jiaoxue/lunwen_50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