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教学论文 >

师范生媒介素养调查研究+文献综述(2)

时间:2017-04-13 16:10来源:毕业论文
1媒介素养概述 1.1素养 素养,谓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技巧或能力。《汉书.李寻传》:马不伏历,不可以趋道;士不素养,不可以重国。宋 陆游《上殿札



1媒介素养概述
1.1素养
素养,谓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技巧或能力。《汉书.李寻传》:“马不伏历,不可以趋道;士不素养,不可以重国。”宋 陆游《上殿札子》:“气不素养,临事惶遽。”《后汉书•刘表传》:“越有所素养者,使人示之以利,必持众来。”现在也认为“素养是指一个人的修养,与素质同义,从广义上讲,包括道德品质、外表形象、知识水平与能力等各个方面。在知识经济的今天,人的素养的含意大为扩展,它包括思想政治素养、文化素养、业务素养、身心素养等各个方面。《辞海》对素养一词的定义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人的生理上生来具有的特点。第二,事物本来具有的性质。第三,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基本素质条件。[5] 在高等教育领域中,素养应是第三个定义,那就是大学生从事社会实践活动所具备的能力,也可以引申为从事学术科研活动所具备的基本素养”。
1.2媒介素养的起源和内涵
1.2.1起源
媒介素养是最早起源于英国教育理念与教育实践,一般是指使用和解构媒介信息所需要的知识、技巧和能力。报业与电影的发展是媒介素养起源的主要原因。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的20、30年代,是英国报业发展迅速的一个时期:报业集团急速增长,报纸销量大幅上扬,广告业发展迅速。随着购买力的增长,广告业把关注力投入到以数量取胜的劳动工人阶级,尤其是通俗报纸的“媚俗化”倾向严重,报业大亨对报刊的控制影响到当时报刊的整个价值观。1930至1960年间的英国,电影成为主流媒体,电影中所呈现的影像,形成了大众文化,相对于英国传统的文化,这些大众文化显得粗俗,有学者认为它是一种伪文化,损害了文化传统、语言、价值观和民族精神的纯正和健康。于是当时报纸与电影被视为传统精英文化的终结者,为了捍卫传统文化,抵制大众文化的侵袭,许多学者主张通过培养公众对大众文化的辨识和抵制能力来保证英国文学的文化高级性。[6]为此英国学者开始提出媒介素养,最初的目的是通过倡导开展对公众尤其青少年的媒介素养教育,进一步强化并提高他们抗拒大众传播媒介提供的流行文化的“低水平满足”的意识和能力,鼓励学生认清并抵制大众媒介的影响,从而更好地保护本国的传统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念。经过几十年的时间,媒介素养教育已在欧洲、大洋洲、亚洲和非洲等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由最初的教导青少年如何规避大众媒体文化的消极影响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旨在提高媒介受众批判地认知吸纳媒介信息能力的终身教育。
1.2.2内涵
媒介素养的内涵,不同的地区的学者给出定义不尽相同。比较目前在全球范围内比较权威的说法是,1992年美国媒体素养研究中心的学者给出的媒介素养(media literacy)定义是媒介素养就是指人们面对媒体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Ability to Choose)、理解能力(Ability to Understand)、质疑能力(Ability to question)、评估能力(Ability to Evaluate)、创造和生产能力(Ability to Create and Produce)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Ability to Respond Thoughtfully)。[7]
在中国被广泛认可的观点是北京广播学院张开副在《媒体素养教育在信息时代》中给出的观点:媒介素养是传统素养(听、说、读、写)能力的延伸它包括人们对各式媒介信息的解读能力,除了现在的听、说、读、写能力外,还有批判的看,收听,并解读影视、广播、网络、报纸、杂志、广告等媒介所传输的各种形式的媒介信息的能力,当然还包括使用宽泛的信息技术来制作各种媒体信息的能力。[8] 师范生媒介素养调查研究+文献综述(2):http://www.youerw.com/jiaoxue/lunwen_5008.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