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性冲突,包括把冲突内化(即不用言语或行为表现出来,只是心中情绪低落,闷闷不乐)、自我发泄(即自己和自己较劲,如学生踢桌椅、摔东西等)、观念不同等不直接伤害对方利益的冲突,往往最坏结果是双方倾向于冷战,互不搭理、无意的碰撞或言语的误解等双方身心未有明显伤害的冲突;激烈性冲突,包括骂人、打架、以言语或行动恶意伤人等导致的对方的身心受明显伤害的冲突。
(三)小学生同伴冲突的功能分析
国内外对冲突的价值研究层出不穷。在国外,皮亚杰(Piaget)肯定了儿童同伴冲突的价值,他认为冲突是儿童去自我中心的关键因素。同伴之间的冲突会导致内部的认知冲突,它对于儿童协调与别人合作关系及儿童的认知能力、社会观点采择能力、社会交流技能的获得都有促进作用。在冲突的解决过程中,儿童可以反思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并不断提升自己,可以 提高自己的社会交往技能以及学会站在他人角度思考问题。另外,与同伴间的讨论和争辩有利于获得更好的道德判断能力以及认知观点。在国内,如孙华平和张文新对国外有关研究进行综述,总结概括了冲突行为的心理价值,提出了四点价值:一、儿童的同伴冲突有利于他们认知上的去自我中心,笔者的理解是有利于儿童学会换位思考甚至学到奉献的精神;二、冲突及冲突的解决。孙晓玲、吴明证认为冲突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性事件,具有积极或消极的功能,依赖于个体的参与、存在的问题及个体的动机,他们也提出人际冲突对个体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儿童能否建设性地解决同伴冲突,对其心理的发展至关重要。
总结已有文献,同伴冲突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方面。首先,儿童在同伴交往过程中,会产生新的社会认知结构。其次,同伴冲突有利于儿童社会性情感的发展。再次,儿童之间的同伴冲突为他们提供了一种习得社会技能的自然、真实的学习情境。总之儿童同伴冲突有利于儿童社会化的发展。因此,探讨同伴冲突及其发生发展的规律性的原因有助于教师在学校的教学实践工作,也有助于家长正确认知儿童同伴冲突并采取一定干预措施,研究同伴冲突的规律性的原因对儿童是一个福音。
(四)小学生同伴冲突的原因
导致小学生同伴冲突的表层原因或者说导火线林林总总有许多,许多学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五点:第一,争抢。Brenner&Muller指出,儿童之间冲突的起因主要有:一个是对物品的控制和使用,而另一个就是行为不当或行为缺失。随着年龄的增长,自然情境引发的冲突所占比例逐渐下降,而社会性动因引发的冲突所占比例有所增长。第二,一方维护规则,一方不守规则。第三,干涉、控制他人。有的学生喜欢要求别人按照他的意思做事,不准他人做他不喜欢的事情。这
时候,就会使对方产生伤心、委屈和厌烦的心理,从而两个人发生了冲突。第四,对方的行动不尊重自己。第五,观点的不一致。Brenner&Mueller(1982)认为主要有以下两种,一是对物品的拥有和使用权的争夺;二是行为不当或行为缺失。随着年龄的增长,引发儿童冲突的原因会随之发生一些规律性的变化:由社会性引发的冲突所占比例逐渐上升而因物品争夺等非社会性因素引发的冲突将对你是哪里增长逐步下降。 他们研究的是幼儿的同伴冲突,由此看来,到了小学阶段,学生更容易因为被控制或干涉、思想观念的不一致等社会性原因而产生冲突。而从笔者的调查来看,也应验了这一说法。从笔者对唯亭小学低、中、高年级的学生的关于同伴冲突的调查来看,“沟通不畅引起的误会”、“观点的不一致”、“对方不尊重自己”这三个原因排在引发小学生同伴冲突的在前三位。 小学生同伴冲突产生的原因及应对策略(2):http://www.youerw.com/jiaoxue/lunwen_531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