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通过对日常生活中事物的观察,学习事物本身传递的精神,培养学生对美的追求和鉴赏能力。
(3)通过伟人或在某方面颇有建树的人的事迹,学习人物身上的可贵品质以及对科学的态度,培养学生对人物的崇敬之情和对科学的热爱。
(4)通过故事中人物的不同行为和结果,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是非观念。
(5)培养学生热爱动物、自然的思想感情,启发学生要善于向动物学习,并增强保护动物、生态平衡的意识。
(6)通过对祖国山河、传统习俗的介绍,培养学生对大自然、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同时增强学生对祖国传统习俗、传统文化的了解与热爱。
(7)通过诗歌的熏陶,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以及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2.对学生情感生成的影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小学中年级,即第二学段(3-4年级),在阅读方面提出这样的教学要求 :
“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
张中原、徐林祥在《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中对语文教材的构成要素进行了分析。他们认为:“准确地说语文教科书,一般是由四个互相联系的内容要素构成:课文系统、知识系统、作业系统、助读系统。” 其中,课文系统在语文教科书中是一大特色,其地位举足轻重,它的作用主要有:
(1)是语文教学的凭借和示例;
(2)是提高语文能力,积累预感,培养反思批判精神的桥梁;
(3)有利于实施各种隐形教育。
关于“课文系统有利于实施各种隐形教育”这一条作用,张中原、徐林祥分析道:“优秀课文承载了本国本民族和世界各地其他民族的百科知识、历史传统、人生体验、民族精神、人文道德等知识和文化的养料……”
本文归纳整理的苏教版小学中年级语文教材在内容上对学生情感生成的要求,无论是对照国家课程标准,还是在其作用的发挥方面,都是符合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并且符合学生当前的心理发展阶段的要求。可以说,苏教版中年级语文教材在内容上不仅对教师的解读起到了辅助性的作用,也对学生情感生成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也就是说,教材不仅能够帮助教师迅速了解本学段的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所要达到的程度,还对学生在当前学段的学习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已达到的低年级教材对情感生成的要求的基础上,以跳板的形式辅助学生对高年级教材在情感生成方面加以理解。
但由于目前教育对工具理性的追求,致使教材对学生情感生成的要求很难落实到实处。
这种工具理性主要体现在教材中一些功利性取向明显的课文方面。以苏教版教材中的特殊文体——文包诗为例,王建平在《论“文包诗”的意蕴、病理与纠偏——基于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个案研究》中指出,工具理性,是通过实践的途径确认工具(手段)的有用性,其主要目的在于追求行动的效率和功利的最大化。他认为:“随着工具理性的膨胀和泛滥,教育在对效率和功利的狂热追求中背离了本真,导致人性的遮蔽而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
王建平基于对苏教版教材中特殊文体——文包诗的研究指出,这种在文章中包含着诗歌,将古诗词或古文名句包含在白话短文中的文体,体现出当前语文教学对工具理性的“膨胀和泛滥”。 小学中年级语文教材的编排及教师解读与学生情感生成的关系(3):http://www.youerw.com/jiaoxue/lunwen_554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