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教学论文 >

在语境中培养学生语文能力论于永正阅读教学中的语境意识(2)

时间:2020-07-08 19:01来源:毕业论文
师:你很聪明!读文章,首先要好好读题目:有些文章,一看题目就能看出是写什么 的。哪儿看不懂? 生1:离离我不懂。 生2:原上我不懂。 生3:一岁

师:你很聪明!读文章,首先要好好读题目:有些文章,一看题目就能看出是写什么  的。——哪儿看不懂?

生1:“离离”我不懂。

生2:“原上”我不懂。

生3:“一岁一枯荣”我不懂。

 生4:“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我不懂。

师:干脆一句话:都不懂!(笑声)没关系,于老师帮助你们读懂。[2](p168)

“草”这一形象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也是接触过的,所以对于学生来说“草”是具体可感的,可是面对诗句中有关草的描述性语言,学生又感到迷惑了,诗句读不懂,也就不知道这首诗究竟写了“草”的哪些方面,那么整首诗的欣赏品读价值势必就会大打折扣。面对这一情况,于老师先是以亲切、鼓励的语言缓解了课堂紧张的氛围,然后根据学生的学情,围绕学生提出的几个不懂的问题来组织课堂教学。于老师根据学生的提问来确定课堂教学目标以及课堂教学内容,一方面,保证了课堂交际活动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以学定教,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满足了学生的语文发展需要。

古诗的语言含蓄凝练,具有抽象性,学生读不懂是常有的事,面对这一情况,许多教师易走向古诗教学的两个极端:一类是对诗歌过度解说,教师把诗歌解读的支离破碎,不仅没有使学生领会到诗歌的奥义,而且还破坏了诗歌的可读性与美感;另一类是对诗歌不解说,教师什么也不说,只是划出诗中的名句,让学生读读背背,以应付考试。这样都会使得古诗教学走入困境,儿童学习古诗确有难度,所以就需要教师根据儿童在这一学习时期的思维特点,在教学中设置合理的“台阶”,一步一步引导学生理解和升华文本。于老师在教学中就通过展现具体事物形象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在《草》的课堂教学中,同学们对于“离离原上草”中“离离”的意思不甚理解,这时,于老师不是避重就轻直接告诉学生词语意思,而是随即在黑板上画了一幅栩栩如生的“草原图”来给同学们解释“离离”的含义,于老师用图画给同学们创设了一个情境,给了同学们具体可感的形象,随后通过老师的言语启发,同学们从图画中草的形象进行自我感悟与理解,很快就领会出了“离离”的含义,这说明具体可感的形象化教学对于低年级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这也是教师关注与尊重学生的现场感受和心理认知后,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所采取的有益做法。

二 借助上下文语境,活化解词释句

    随着学年级的不断升高,语文学习将逐步深入,学生将接触到更多不同类型的文章,俗话说“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暗含在文章文字背后的是作者的内心世界和人生感悟。因此,对于文章中词义、句意的把握将不光体现在静态的原始表层含义,那些暗含在描述性语言背后的动态的、深层次的含义也是需要学生掌握的。而这一领会过程是受到汉语独有的语义规则的限制,徐通锵先生说过:“已知的信息统率,驾驭未知的信息,其在语言中的表现形式大体上就是‘前管后’或‘上管下’,即前字管辖后字的组配选择,上句启示下句的语义范围和陈述走向。”[3](P187)所以“要正确理解词语、文句和篇章的内涵,就必须根据上文或下文提供的语义场,钩前联后,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意图,领悟词句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1](P168)这就体现出了语境教学中的上下文教学法。

于永正老师曾说过“词语用在文章中,总有它特定的语言环境,而且上下文中往往有某种冗余的信息,为理解词语提供线索。”[4](p243)因此,运用上下文教学法,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在他上《马背上的小红军》这一课时,学生在读完第二节,就有人提出“疲惫”这个词不懂,这时,单单依靠“由文及图”的方法显然是行不通的。于是,于老师转换思路,另寻它法,他并没有当下解释词语含义,而是请同学阅读前后文,并在朗读过程中提醒学生注意与“疲惫”有关的关键词语。在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观照上下文,很快就理解了这一词语含义源^自·优尔·文.论,文'网]www.youerw.com。在课文第四小节中的“倔强”一词,于老师也是这样解决的。这次于老师并没有随机提醒,可是学生从“疲惫”一词的理解中已经得到启发,很快,他们自我分析解决问题:从“腰一挺”、“做出个准备赛跑的姿势”和小红军的话语中一下子看出“倔强”是不服输的意思。 在语境中培养学生语文能力论于永正阅读教学中的语境意识(2):http://www.youerw.com/jiaoxue/lunwen_55992.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