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散文教学在内容确定方面存在着种种问题,其原因在于我们对语文课程观、散文理论观、散文教学观把握不准,在教学中应该根据散文的文体特征、选文类型、学情以及语文课程目标来确定散文教学内容。
毕业论文关键词:散文教学; 教学内容; 存在问题;原因;对策
Abstract: There are some questions in the establishment of prose teaching’s contents The reasons for this is that we don’t grasp the core of the Chinese curriculum, prose theory and prose teaching. We should be based on prose style characteristics, article type, learning conditions and Chinese course objectives to determine the prose teaching content.52170
Key words: Prose teaching ; Teaching contents; Questions ;Reasons; Countermeasures
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阅读教学的主打课文一直是散文。一方面,散文在培养学生对自然、对人生的感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方面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另一方面,我国有古代就重视散文这一特殊的历史传统,同时还与我们语文教材编写者的主动选择有关。
陈平原在《中国散文论坛》中明言:“我们对散文没有共识,甚至我们都不知道散文是什么”。[1](P67)这表明对于散文我们并没有明确的定义。散文不易把握,有的故事情节甚至是不完整的,又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师生的鉴赏领悟力和创造力,大大降低了学生对散文学习的兴趣。因此我们的散文教学在内容、模式、方法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主要探讨散文教学内容的确立问题。
一、问题
(一)脱离个性化的言语表达、语句章法
散文一般来说是凭借着优美的辞藻来打动读者的,其最大的特征就是生动和形象的语言。王荣生教授也在他的文章中多次提到,散文作者经常采用多样化的修辞,使我们读来更加的生动形象,同时也认为我们的散文教学要引导学生品其中的语言。
散文的语言精准自由,没有边界,不需要遵循特别的章法。高明的散文家往往能够运用贴切精当的语言,去传达自己独有的细腻的人生经验,虽然有的语句看似平凡无奇,如汪曾祺的《葡萄月令》中:“一月,下大雪”,“二月里刮春风”,“三月葡萄上架”,“四月,浇水”……这种语言看似朴实,不加修饰,但读来又不失自然,耐人寻。又如莫怀戚《散步》一文中的结尾,没有生僻的字眼,也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却寓意深刻,不仅体现出中国的传统美德,更含蓄的写出“我”,一位中年人身上所背负的责任和使命。
但在我们中小学的散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容易漠视作者这种不刻意雕饰的语言,忽视其别出心裁的章法,独树一帜的表达方式,充满情感的语句,或者将个性化的语言表达与个人化的言说对象、独特的情感认知割裂去讲授课文。在散文教学中如果脱离了作者独特的言语表达,不能品其语言的魅力,便不能把握作者的感受,这无疑是失策的。
比如说有老师在教授台湾著名散文家王鼎均的散文《那树》时布置了预习课文的三个任务:(《初中散文教学课例研修报告-文化教育-道客巴巴》)
1.听读课文,扫清字词。
2.再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按照:树“绿着生”,树“绿着死”把课文分作两个部分。
3.用下面的句式说话:那是一棵 的树。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第一个理清字词的任务还是比较容易的,教师不必花过多时间。 第二个预习任务主要是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大概的了解,理清文章的脉络 ,学生通过两次对课文的阅读,会相对轻松的划分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从开篇到“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第二部分是从“这天,一个喝醉了的驾驶者”到结尾。重点关注任务三,通过第二个任务,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课文内容。不可否认,这一句式可以让学生了解言说对象,但在完成第三个预习任务的时候学生往往在课文内随意找词、句,随意地截取,进而发表自己的看法如:“那是一棵坚固的树;那是一棵被人类残忍杀害的树……”虽然教师的本意是让学生把握主题,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学生也能从文中获取,摘取,并且在用字措辞句式方面都没有问题,但学生是否有从这些句式中品到语言的精妙,是否有从中体感情,这方面我们不得而知,还需要教师的进一步引导讲解。 中小学散文教学内容初探:http://www.youerw.com/jiaoxue/lunwen_559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