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优秀的教师首先应是一名优秀的管理者。在小学的课堂管理中,教师根据学生心理的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所采取的管理方式,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注意力的集中程度,而且也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所以教师的课堂管理对课堂教学的效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2 课堂管理的涵义
课堂管理是指:“教师通过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从而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积极配合的过程”[2]。McCaslin M等认为,课堂管理是为了促进学生的自我理解,提高学生的自我控制,改善学生的自我评价,而并不是使学生屈服和顺从的过程[3]。由此可见,课堂管理就是教师通过协调课堂中的人与事,时间与空间等多种因素而有效的实现课堂教学的秩序和效益的过程。课堂管理就是处理学生的不良行为,维持良好的纪律,创设有效的学习环境,从而保证学生有效的学习效果。因此,课堂管理对促进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身心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1.3 当前课堂管理现状概述源'自:优尔]'论-文'网"]www.youerw.com
1.3.1我国课堂管理现状概述
在20世纪之前,我国的课堂管理通常属于教学论的范畴,主要研究课堂的教学。对课堂内容的选择,课程结构的安排也始终围绕着教学。直到80年代后,许多学者才意识到课堂管理并不仅仅局限于教学,课堂中出现的看小说,睡觉,讲话以及打闹等违纪现象都是教师课堂管理的范畴,它对课堂的教学效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教师课堂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保障。同时课堂管理的专章研究也被列入到我国的教学论著作中,如胡淑珍等主编的《教学技能》,施良方和崔允沸主编的《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等[4]。这些研究成果都显示出我国对课堂管理的重视,试图通过课堂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以及相应的管理策略研究,从而形成一套全新的,科学的课堂管理方案。
1.3.2国外课堂管理现状概述
19世纪末期,西方的一些心理学家首先对课堂管理进行了关注,他们试图通过课堂管理的心理学基础,确立一种新的课堂管理的研究思路,来对传统的课堂管理的弊端进行抨击,从而确立课堂管理的新观念。此时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开始关注于人的行为,通过给予学生预期达到的目标刺激,再运用各种强化的手段,从而达到教师的课堂管理期望。
到了20世纪中期以后,各种心理学派都对课堂管理理论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认知主义心理学强调学生对认知的认知,首先学生应当对教师的课堂管理行为表示理解,其次主动的了解课堂管理的一些规章制度,从而使学生自觉的遵守课堂的管理规则,由此产生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这对于课堂管理的顺利完成产生积极的影响。人本主义心理学则强调以人为本,对于不同性格,不同品格的学生,教师对其产生的问题行为应当进行不同的处理,比如:面对性格内向的学生在课堂上看小说或睡觉时,教师可以采用课后谈话的方式而不适合在课堂上当众批评;而面对性格外向的,屡教不改的学生,教师则需要严厉的制止。
小学课堂有效管理的策略探讨(2):http://www.youerw.com/jiaoxue/lunwen_578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