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网络学习行为的特征
网络学习行为系统由网络学习者、网络学习资源、网络学习工具、学习主体所在的群体(团体)、群体组织管理规则和任务分工等要素组成[6]。可简要地将工具、团体及其规则、任务分工等称为行为环境。常见的网络学习团体包括基于网络的各种学习小组,如学习社区。
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行为特征表现为媒介的科技化、情境的虚拟化、控制的自主化以及资源的共享化。
(1)媒介的科技化
大学生的网络学习是以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为基础,用计算机、互连网作为媒介,运用专业的科学技术软硬件产品实现的。
(2)情境的虚拟化
网络学习环境是通过使用虚拟现实技术营建教学氛围、运用数字化技术实现教育资料数字化、利用网络交流工具联系不同时间和空间的师生构建的,教学环境是虚拟化的。
(3)控制的自主化
大学生网络学习过程中心理活动和学习行为都由自己安排、控制。大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或目标选择网络学习资料,自由安排学习时间、选择上网学习时间,完成学习目标。
(4)资源的共享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资源实现全球化,悠远博大的历史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共享,网络教育资源向全世界开放,网络学习成为重要的学习方式。
3 大学生网络学习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大学生网络学习行为因素较多,而网络学习者自身因素、网络环境因素、教育者与学习群体以及学习资源的影响较大。
3.1 大学生的自身因素源/自:优尔:`论~文'网www.youerw.com
大学生的内部需求与目标。大学生多是为完成作业等外部需求而学习,其在需求强过内在需求,往往会导致大学生轻视学习行为的过程,只注重学习行为的结果,进而削弱了网络学习的质量。
大学生的认知结构与经验。学习者的学习得以发生与保持的关键因素是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广义的学习是人类不断地适应其周围环境以获得经验的过程。大学生使用网络资源的经验集中在娱乐,缺乏网络学习经验。
情绪与自制力。普通心理学认为:情绪是指伴随着认知和意识过程产生的、对外界事物的态度。在网络学习过程中,自制能力是网络学习的重要保障。大学生自制能力往往较低,成为网络学习的一个重要障碍。
3.2 网络环境因素
情感性与交互性。网络学习行为具有情感与认知两个方面,两者是密不可分的。网络环境的情感性将会使学习行为认知与情感的有机统一,实现有效的学习。在网络中的学习,网络环境的交互性是教学交互的重要前提。目前,网络资源大多使用静态的、呆板的媒体类型呈现,令人无趣。大学生网上学习时间、场所不固定,往往导致教师和学生交流延迟,互动性较差。
情境性与可信度。情境有利于提高学习质量,有助于大学生应用所学知识。网络学习大多是面对情境化的技能培训材料,而不是在丰富的、复杂的、真实的情境中进行,不利于学习者培养创新意识。大学生在使用信息过程时大多直接转载信息,很少把自己的观点或作品上传,缺少分享、交流信息的意识。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网络学习者的学习行为只停留在简单的资料查询,少部分积极的大学生能够使用工具加工信息。
3.3 教育者和学习群体因素
首先,大学教育者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模式,通常采用面对面的交流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者很少登陆网络教育平台,网络资源的使用率较低,缺乏引导学生使用网络资源的意识。其次,部分教学者掌握了较少网络学习系统,与自身教授的专业领域不匹配。因而在使用上感到力不从心。再者,一部分教师不习惯使用计算机教学,计算机素养不高,不能给予学生操作计算机技能方面的指导。进而不利于大学生提高信息素养,培养使用网络资源的习惯。最后,教育者使用网络学习系统频率较低,往往起不到提高网络学习效率的作用。 大学生网络学习行为分析及研究(3):http://www.youerw.com/jiaoxue/lunwen_580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