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实现读者与作者的心灵契合源'自:优尔-/论|文'网"]www.youerw.com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小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因为受到知识、年龄、经历、思维等因素的限制,无法直接依凭现有的文本表达去准确深刻地理解文章内涵,往往缺失了走进作者的内心、探寻文本深含的真正意蕴的途径。而“补白”的巧妙运用,可以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基础、理解能力去想象、补充、创造、以感知文本的内涵,带领学生去探寻文字背后蕴含的美景和真情。例如在小学语文课文中,通常会存在一些含义深刻、或与学生生活经历相距甚远的文字,让人难以理解。这时,教师若能精心设计补白,或补充当时的背景资料,或创设生动的情境,或设置精巧的问题,鼓励学生敞开心扉,发挥想象力,将抽象的、平面的文字符号转化成具体的、可感的鲜明形象,就能激活学生脑海有原有的表象储备,将眼前的文字与生活经历相勾连,在角色转换中实现与文本的零距离接触、与文本角色产生共鸣,与文章作者同悲共喜,努力实现“文我合一”的理想阅读境界。
2.3 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和语感的积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要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而阅读教学中的“补白”正是丰富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培养语感的重要方式。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寥寥几百字,甚至几十字,结构、语言都比较直接明了,因此有些教师会发出没什么可教的感慨,这是缺乏对文本有价值空白点的发现和运用能力的表现。智慧的教师善于用教材教,抓住文本中的几个空白点进行扩充和想象,给学生搭建一个畅所欲言、抒发感情的舞台。学生在“补白”过程中,能够充分调动其已有的语言储备,发挥合理的想象,将原本零散的文字符号通过一定的规则串联成能够表情达意的完整的句子,并在自主运用的过程中提升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度和辨识能力,在独立运用和交流碰撞中吸收新鲜词汇,在尝试表达和耳濡目染中积淀良好的语感。
2.4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对于小学生而言,想象力的激发不仅有助于语文素养的提高,而且利于认知和思维的发展。萨特曾说:“阅读是学生自由的梦,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2]补白是阅读教学中生成教学资源的重要方式,是学生放飞想象、尽情创造的天空。例如教师可以运用课文中的插图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可以引导对故事中的情节进行细化、延伸,也可以对故事结尾进行续写,也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畅想图片,这些都能够调动学生头脑中原有的表象去创造新形象,让学生在思维的空间里尽展潜能。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补白”的探讨(2):http://www.youerw.com/jiaoxue/lunwen_603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