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理雅各简介
1815年12月20日,理雅各出生在阿伯丁郡的亨特里的一个资产阶级家庭。他小学在老家的教区学校跟随一个盲人学习英国古典文学,中学学习英语语法和拉丁文,大学在阿伯丁文法学校学习宗教和哲学,大学毕业后担任布莱克本学校的校长。因为他在大学期间对英国海外传教事业很感兴趣,所以在担任校长一年后辞职,到希伯利神学院接受神学训练并于1839年被伦敦传教会批准带着他的妻子玛丽到南洋马六甲进行传教。1840年,理雅各担任在马六甲的英华书院的第七任校长。在他的积极努力之下促成了英华学院迁往香港,他成为香港英华书院的第一任校长。此后,他投入主要的精力在英译和研究中国经典的工作上,从第一卷《中国经典》于1861年 出版,到后来的几十年的时间,他先后翻译出版了《春秋》《书经》《孝经》《孟子》《庄子》《道德经》《中庸》《礼记》《论语》等书。理雅各在华期间,不同于其他的西方传教士,他平等看待华人,深受华人传教士和华人的喜爱,与王韬、车锦光等人成为朋友。他一生经历几次人生风暴,对他打击很大。1848年,他的四女儿安妮去世。1852年,两个女儿前后夭折,第一任妻子病逝。1873年,理雅各因为身体状况急转直下,从香港离开回到英国。回到英国后,他向当时政府官员主张加强对中国的研究特别是儒家经典的研究,得到了响应。不久,牛津大学设立汉学讲座,这个讲座的教授便是理雅各。理雅各成为了牛津大学的第一任研究汉学的教授并且在这个职位上工作到去世。他在牛津大学任教期间,翻译出版了《离骚以及作者》《孔子---中国的圣人》《帝国儒学讲稿四篇》《扶桑为何及在何处?是在美国吗?》等书。1897年11月29日,理雅各因为中风去世,享年八十二岁。
3 近代香港教会学校建立发展概况
教会学校遍布全世界,总共有20万左右的学校,学生来自不同的种族、国家,拥有不同的文化传统。在信仰、文化与生命共融的基础上,尊重国家及其代表,遵守法律的公平,寻求大众的利益是教会学校存在价值和学校目标之一。教会学校在香港一百多年的历史,发展迅速,覆盖范围广。“据统计数据,截止到1997年,香港小学有941所,其中教会学校有414所,约占总数的44%。香港中学共有441所,其中教会学校有249所,约占总数的56%。”[ ]香港宗教团体参与本地教育事业成为香港教育的特色。香港教会学校在1841年到1997年期间,随着整个时代教育环境的变化,历经了几个阶段:殖民者登陆时期(1841-1859)、殖民教育扶持时期(1860-1910)、殖民教育发展时期(1912-1941)、沦陷时期(1942-1945)、重建与昌盛时期(1946-1979)、面向回归过度时期(1980-1997)。理雅各的教育活动主要在殖民者登陆时期和殖民教育扶持时期。殖民者登陆时期,从开始到兴旺发展,再到衰落。1835年,马礼逊教育协会在澳门创办了中国第一所比较正式的教会学校,在1842年迁到香港,取名为马礼逊学堂。马礼逊学堂是香港第一所教会学校,此后相继出现了圣保罗书院、英童小学等。这些教会学校办学的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培育中国本土的传教士。这个时期,港英政府对教育采取的政策是自由放任,港督口头上支持宗教机构办学的,但是经济上并没有太大的支持。1849年开始,因为经费的不足使很多教会机构出现衰落的态势,很多学校被迫关闭,如1849年初马礼逊书院停办、同年10月福汉会停办。到1859年,学校由原来的十几所到三所,学生百人不到。殖民教育扶持时期(1860-1910),发展重心为女子教育。1860年《北京条约》签订,规定割让九龙司地方给英国,使得西方教会开始重视香港“桥头堡”的地位,将它作为向内地传教的“必经之路”,这样就改变了之前教会学校举步维艰的情况。此时期创办的知名教会学校有礼贤会女校、圣士提反女校、诸圣堂女义学。 理雅各在港主要教育活动研究(2):http://www.youerw.com/jiaoxue/lunwen_652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