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教学论文 >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文本解读与教学(2)

时间:2020-12-04 19:50来源:毕业论文
因此,探究小学语文文本解读的策略与教学方式方法对整个小学语文课程教学来说意义重大。 2 文本解读的客观性与意义 文本解读活动是语文教学活动中

因此,探究小学语文文本解读的策略与教学方式方法对整个小学语文课程教学来说意义重大。

2 文本解读的客观性与意义

文本解读活动是语文教学活动中基本的形式之一。所谓解读,即“理解和阅读”,《新华字典》中有这样的解释:“通过分析来理解”。文本解读,从字面意思可以理解为“读者对文本进行阅读、理解与解释的活动[1]。”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适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单说写作程度如何是没有根的,要有根,就得追问那比较难捉摸的阅读程度。”可见,教师文本解读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课堂教学的质量的好坏。《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语文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中国小语教学的新生代人物孙双金老师也曾提出,“上好语文课,解读文本是第一步”。同时,全面而有个性的文本解读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兴趣,有利于养成学生文本阅读的良好习惯,可以将学生从解读的随意、单调、迷茫等困惑中解救出来,对小学生语文素质的整体培养提供很大的帮助。既可以促进了教师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实施,又能够对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起到了较为积极的作用[2]。

2 小学语文文本解读成因分析

2.1 文本解读的泛政治化

文本解读的“泛政治化”,就是把思想政治教育和语文文本解读联系在一起,用单一的思维方式,遏抑教师与学生丰富多彩的语言活动和精神活动[3]。小学语文确实担负着向学生传播中华民族精神等充满正能量的教育理念及建构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积极的教学理论的使命,但是,如果把所有的文本解读都归进政治意识形态的范畴,把它放进唯一的体系当中,由教师在课堂上大包大揽的分析概括,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对文本解读的独特性,把自己得出的结论强加在小学生身上,进而牵强附会地把狭隘的政治思想灌输到小学生头脑当中,把不真实的情感强加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就在实质上容忍了蓄意的传输,甚至宣扬了这种单一的传输模式。如此一来,连原本圣洁的语言也让人觉得有点虚伪矫饰,令人生厌。

2.2 文本解读的“非我”化

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往往处于至高无上的地位,是这节课的权威,因此,在解读文本时老师就会希望学生能够做到对文本的分析理解以及真误判断务必与老师的理解相同,想方设法地将学生引入教学参考书预设的答案中去。笔者曾听过一节小学语文四年级的课,老师在执教《虎门销烟》这一课时,新课开始,教师用多媒体快速地向小学生出示字词的朗读,在解决生字难关后则大量的向小学生展示历史资料、观看影片,然后教师根据教学参考书提出预设的问题,在小学生还未真正了解文意时就开始灌输爱国主义思想。这样的课堂小学生的个性化解读被压抑,取而代之的是接受教师的满堂灌输。教师完全忽略了学生个体的独特性与创造性,这节课的效果可想而知。

类似这样一套模式化的解释系统,是将小学生与真正意义上的文本解读隔开,严重影响了小学生对同一事物的个性表达,更重要的是禁锢了小学生的思维想象力,教师的文本解读事实上成为限制小学生阅读活动的“标准”框架,是“非我”化的文本解读。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文本解读与教学(2):http://www.youerw.com/jiaoxue/lunwen_65720.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