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幼儿自我控制的基本概述
2.1 幼儿自我控制的概念
自我控制被不同领域的研究者进行广泛的研究,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在对自我控制进行研究的历史进程中,出现过许多相近或者类似的专业术语,例如自我监控、自我调节、努力控制、自我分析等。但常见及常用的还是“自我控制”(self control)和“自我调节”(self regulation)。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虽是舶来品,但经过国内学翻译及研究又具有本土文化的内涵。严格意义上来说Self control 和self regulation是有差异的,在研究内容上Self control 主要侧重实际用途,而self regulation多考察内部机制,但两者的主体都是自我,基本内涵及控制或调节行为的目标基本一致,目前国内外的学者都还没对其进行细致区分,本文将采用自我控制进行阐述。
我国教育大辞典中把自我控制的内涵定义为:对自己情感、情绪、愿望、爱好、行动、习惯的掌握与支配,是自己的行为服从于社会规范的要求,包括有所为与有所不为。狭义地来说就是遇到不满意的事情要学会忍耐克己,能抑制自己出现消极情绪,防止冲动行为等。国内外的学者也根据自己的研究成果给幼儿自我控制下定义,例如杨丽珠就根据自己的研究成果结合其他学者的研究理论给自我控制下了一个比较综合的定义:自我控制是个体对自身心理与行为的主动掌握,个体自觉地选择目标,再无外界监督的情况下,抑制冲动、抵制诱惑、延迟满足、控制自己的行为,从而保证目标的综合系统;它表现为意识对自我的协调、组织、监督、校正、调节的作用,使自己作为一个能动的主体,于客体现实相互作用,从而成功的适应社会[1]。
2.2 自我控制的维度
自我控制四个维度由低到高排列依次为:自我延迟满足,冲动抑制性,自觉性,坚持性。可见坚持性是比较高级别的自我控制[2]。坚持性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表现出的一种持续或持久的一种行为倾向。虽然幼儿的坚持性何时产生的尚未明确,但研究表明,幼儿坚持性发展的关键期是4~5岁。自我延迟满足一直备受研究者的关注,是自我控制的核心成分。沃尔特.米歇尔设计了一个著名的关于幼儿自我满足的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十名幼儿中最后大约十分之三的幼儿成功地按实验要求延迟了自己对棉花糖的欲望。幼儿期是自我延迟满足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
3 幼儿自我控制的发展特点
杨丽珠和沈悦(2013)通过大量研究及分析表明,自我控制是一个由他控到自控、由不自觉到自觉、从对机体动作的控制深入到随意思维和情绪控制的过程[3]。随着幼儿的不断成长,自我控制也逐步成熟、发展,幼儿自我控制在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受到生理和社会文化的影响,体现出一系列的发展特点。
3.1 幼儿自我控制发展的年龄特点
3.1.1 3~4岁幼儿自我控制发展的特点
根据对自我意识的研究,研究者得出幼儿自我控制能力在3岁、4岁时发展的不明显,这一时期的幼儿缺乏自我控制,缺少主动抑制自己冲动的意识,3~4岁的幼儿自我控制需要在成人的监督的情境下,自我控制才会自觉性的发生,例如在幼儿园小班区域活动中,老师让小朋友自行选择游戏按照游戏规则进行活动,老师站在旁边进行观察指导。在幼儿活动到一半且没有发生冲突事件时,老师为观察幼儿对规则遵守情况的发展隐蔽起来观察幼儿,发现只有少数幼儿能按照规则一直愉快玩耍,大多数都是按照自己想法进行,还有几名幼儿因争抢玩具而哭闹急着找老师告状。在老师及时出现进行指导后,幼儿又按照规则进行活动。所以说3~4岁幼儿的自我控制类型主要是被动控制型和约束顺从型。3~4岁幼儿对语言的理解力较差,幼儿教师在对幼儿要尽量使用简短易懂陈述语句,避免使用反语及双重否定句,因为此阶段幼儿行为的冲动性强,在其行为活动中占据主导地位,自我控制力还很弱,如果幼儿没有听清老师指示,很容易发生冲突行为。所以在小班的游戏活动中,幼儿由于缺乏自我控制力会争抢玩具常常进行独立游戏。 幼儿自我控制的发展特点及培养策略研究(2):http://www.youerw.com/jiaoxue/lunwen_690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