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对不良的社会风气和行为倾向产生情感认同,做出错误的行为选择。部分青少年认为打架斗殴是有胆量是哥们儿义气的体现;与老师、领导的公开对抗则是敢于挑战权威,是自我个性的彰显;然而这些不良的行为倾向赢得了很多人的认同甚至于模仿。对于乐于助人、诚实守信、爱护公物、努力学习、遵守校规校纪的学生则被肆意讽刺挖苦和嘲笑,甚至被孤立,这些青少年追求叛逆并不是对所做事情本身感到向往,更多的是希望事情的后果让成年人吃惊,渴望得到关注和认同。
(4)对教育的消极抵抗。有逆反心理的青少年学生对老师和家长一般意义上的教育显得不耐烦并表现出反抗,具体表现为对学校某些缺乏教学技巧和创新精神的教师的反抗,以及对父母过高的期望值和重复唠叨的抵触,他们对这种教育方式往往采取应付、抵制、消极对抗的态度。
二、青少年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
影响青少年逆反心理形成的原因有很多,既受外在的客观因素的影响,也受中学生个人自身的主观因素的影响。
(一)主观原因
1.生理和心理发展的不平衡。青春期是由孩子向成人转变的过渡期,青少年的思维水平和认识水平不断提高,情感愈发丰富却不稳定。生理上的变化又进一步产生了对心理上的影响,渴望独立的愿望日益变得强烈,成人感和独立意识使他们越来越以自我为中心,他们希望像成年人那样被尊重,希望把他们当大人看待,能够自己掌握决定权。但是他们的思维和意识并不成熟也不能够正确的认识自己。家长和教师不能对他们撒手不管。当自己的要求遭到拒绝,青少年就会感到自己不被重视,从而产生逆反心理来引起周围人关注寻求自我存在感。
2.认知水平的偏差。高中生接触社会的机会变多,由于身心发展不够成熟,他们并不懂得如何筛选和过滤社会所反馈的良莠不齐的信息。青少年的思维虽然具有独立性、批判性,但却很不成熟,具体表现在看问题不全面,判断能力不够强,对老师的正常教育往往不屑一顾或作消极抵抗。把老师和家长苦心的教导看成是和自己作对,是在伤害自己的自尊心。在他们眼中,社会上对他们不公平的对待比比皆是,容易让他们“气不忿”,从而产生对成人所主宰社会的不满,并因此产生逆反心理。
3.心理综合因素。受好奇心的驱使,青少年对于未知的事物通常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却往往不能够把握和控制自己的好奇心,当他们被明令禁止做某件事时,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就会愈发强烈,尤其在教育者一的禁止却不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对于未知事物的求知欲极易驱使青少年产生逆反心理。
(二)客观原因
1.传统的文化观念。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传统奠定了长辈、上级的权威地位。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处于相对被动地位的年轻一代由于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受西方思潮的影响越来越深,因此他们的思想具有独立性和批判性,容易与长辈发生抵触,但在传统的社会心理影响下,大多数人不愿也不能与其发生正面冲突,而采取较模糊、泛化的逆反心理。[1]
2.社会因素。青少年逆反心理受社会不良习气的影响,当前社会的发展中呈现出一些弊端,有些人民公仆思想不纯粹被金钱俘虏,逾越了道德的红线,在社会上造成极坏的影响。同时现实社会的节奏和压力不言而喻,处于青春期的学生承受这样的压力以及对社会的不信任感,由此产生了逆反心理,对宣传产生很大的抵触情绪。这种氛围势必对青少年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形成一种类似叛逆的心理阻抗。[2] 我国青少年逆反心理剖析(2):http://www.youerw.com/jiaoxue/lunwen_691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