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1 应试教育影响
从隋朝科举兴起之时起,应试教育便是以考试为中心和导向,它的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受制于考试内容和标准,即考试考什么,老师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即使到了高举素质教育的大旗的现在,我们依然能发现应试教育留下的深刻痕迹。这样的大环境造就了学生死读书、读死书的现状,完全脱离了生活和实践。
如今,尽管素质教育应运而生,考试成绩看似不作为评定好学生的唯一标准,但在高考指挥棒下,学生依旧逃脱不了应试教育的魔咒。为了在考试中获得高分,学生唯一能做的就是延续“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老师写,学生记”的传统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模式在小学中更是屡见不鲜,小学课堂中“老师问,学生抢着答”的互动看似热闹,但日本学者佐学藤先生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种在小学课堂上的 “虚假繁荣”,实则是标准化的训练,即用标准化的问题和标准化的答案为学生的考试打下基础,使得小学生在考试中标准化地“随机应变”,取得好分数。
根据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小学生处于具体运算阶段,这一阶段多维性、可逆性,但缺乏抽象思维,只能刻板遵守规则,不敢改变。在标准化教学模式下,小学生逐渐成为只会储存知识,不会质疑和批判的答题工具。小学生失去的不仅仅是自由探索和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他们的提问意识和能力也逐渐丧失,更不用说批判性思维能力了。来.自>优:尔论`文/网www.youerw.com
4.1.2 教育功利化
我国的基础教育评价体系一向是重理论,轻实践,而在我国,衡量教育是否成功的标准之一便是能否把有“问题”的学生教成没“问题”的,即能否把学生从“问号”驯化成“句号”。这种教育功利化的价值取向在小学中也影响颇深,教师在教学中逐渐形成一种急功近利的心态,将教学重点放在问题的解决能力上,而不是问题的提出和对问题的不断追问。同时这种功利化的教育大大缩减了学生的学习范围,关注的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因而学生对课本以外的知识“麻木不仁”,丧失了对问题的敏感度,使提问能力逐渐沦丧,进而失去了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培养小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策略探索(3):http://www.youerw.com/jiaoxue/lunwen_804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