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从语言风格出发
作者在长久的写作中会形成独有的特色,而这又会影响其语言风格,所以每一个作品都有与众不同的特点。语文课标中规定:“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 从作品的语言入手能够展现语文教学的本色,是完全符合教学规律的。
譬如黄厚江设计《葡萄月令》时,就紧紧抓住作者散文的语言风格。黄老师计划在课堂伊始就开门见山地提出“汪氏语体”语言特色的不同寻常,引导学生通过品读文章的语言,读出其特点。这篇文章语言简单、干净,以时间为顺序,从一月一直写到十二月,学生很容易就错过了其中的精彩。黄老师为了能让学生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通过品读作者质朴清新的文字,再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和他人的评价是最好不过的方法了。
(三)从关键词句出发
文本解读的最终目标就是能够抓住文章的核心,品读作者的写作意图以及带给读者的思考。短小的文章我们可以逐字逐句地分析、鉴赏,如果文章过长的话,我们更需要学会抓住文章的重点句段,即关键词句。
例如朱自清的《背影》一文,如果能够抓住关键词“迂”来理解父爱,就更能体会得到父亲的至亲之情了。父亲的“迂”在文中具体表现为父亲忍痛安慰“我”、放心不下送“我”去车站、反复叮嘱茶房观照“我”、翻越火车站月台为“我”买橘子、忍痛给“我”写回信……对这些“迂”的细节的深入品读,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父爱。
因此我们说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解读文本时联系上下文,在特定的语境中鉴赏品味关键词句,从文本自身出发,有助于提高鉴赏文章的效率。
二、社会文化语境解读法
人作为一个社会人,他的作品必然也会是社会的产物。于漪曾说:“语文教学要重视文化背景。” 社会文化语境简单来讲就是指文化历史背景,也就是说,对文本进行解读时还要考虑作者写作的背景、所处时代的文化特色、以及个人经历和思想的变化。
(一)了解文化背景,深入解读文本
社会文化语境具有强大的解释功能,作者在创作时也会多多少少受到时代的熏陶,在文章中流露出文化历史背景的痕迹。
例如在《十位名师教<老王>》一书收录了十位名师的课堂实录,仔细品读我们不难发现,尽管十位名师教学设计的目标、教学内容、方法不尽相同,但是他们都不约而同地认为要介绍这篇文章关于“文化大”的社会背景,让学生更深入地读懂文中的人和事。
(二)学会知人论世,理解作者意图
知人论世是中国文论的一个观点,简单来讲,作品和作者本人的思想观点、所处时代历史文化有着极其深厚的关联,因此,只有知其人、论其世才可公正地评价作品思想内涵及其宗旨。
例如看重语境在阅读理解中起到重大作用的还有顾黄初,他认为在阅读理解中要学会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在1993年发表的《记叙与体验——从<小麻雀>的记叙艺术谈起》一文中他具体谈到了此方法。老舍完成《小麻雀》时,虽然将近年过半百,仍旧有童心,非常喜爱小孩子、花花草草、小动物。他在文章中所记叙的对于弱小者、不幸者的同情,更源自于他自己的亲身经历。老舍还不到两岁的时候,家里便遭遇八国联军的洗劫,幸运的老舍因为自己被扣压在箱子底下而保住一条性命。他一家六口人的生存,都是老母亲自己承担的。因此,在创作《小麻雀》时,他自然而然地就把弱小者、不幸者被暴力蹂躏的恐怖、挣扎、希望、绝望等矛盾的情感融入自己的作品之中。如果学生知道了作者早期的经历,能更深刻地体会这种处境下的情感,就会对文章有更深层次的认识。论文网 语境教学视野下的散文教学设计研究(12):http://www.youerw.com/jiaoxue/lunwen_831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