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教学论文 >

小学生从众心理及其在语文学习中的运用(2)

时间:2021-10-25 21:00来源:毕业论文
8 结论 9 参考 文献 10 1 绪论 现今跟风现象越来越严重,刚过的双十一就可以看出来,跟风消费为网购做了多大的贡献。谈到跟风现象即从众现象,绝大多

8

结论 9

参考文献 10

1 绪论

现今“跟风”现象越来越严重,刚过的双十一就可以看出来,“跟风”消费为网购做了多大的“贡献”。谈到“跟风”现象即从众现象,绝大多数人第一反应都是从众是不好的,现实也是如此,由从众心理导致的问题近年来也不少见。

我们经常会看到某报导说最近有老人在路边摔倒依旧没有人扶起老人,还经常能看到类似这种报导说近年来吸毒的群体青少年居多等等,所谓的“人云亦云”还真是害了不少人。那么,从众心理真的是一无是处?显然不是。从众心理如果能够应用好,其产生的效果可能是我们远远想不到的。论文网

2 从众心理的定义、分类及产生原因

2。1从众心理的定义、分类

对从众现象的科学研究最早要算是美国心理学家谢里夫(Sherif)在1935年所做的被称为“游动效应”(autokinetic   effect)的实验了。半个多世纪以来,心理学界一直将从众行为看成是由于真实的或想象的群体压力而导致的行为或者态度的变化。我国学者宋官东(2005)根据从众客体的性质,从“狭义从众”和“广义从众”两个角度做了论述。他认为,狭义从众即“个体因多数人影响而产生的与多数人一致的行为或态度”;广义从众则是“主体因客体影响而产生的与客体一致的行为或态度。[1]李昱星(2003)将从众心理定义为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放弃个人的意见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与信念的心理过程。

2。2从众心理的产生原因

那么从众心理产生的原因又有哪些呢?李昱星(2003)认为,从众心理产生的外部原因是团体或群体的同化力。内部因素源于三种动机:亲和与依赖动机、社会赞许动机和明哲保身动机。[2]而金盛华(1994)认为从众心理产生的原因主要来自“行为参照”、“对偏离的恐惧”、“群体凝聚力”等三个方面。[3]石成奎(2006)则认为造成学生产生从众心理有两个方面的因素:其一,群体内部的意见比较一致;其二,个体能力较低,难以做出独立的判断或决定,过于依赖他人或团体。[4]那么是不是这些原因也可以推及到小学生这一群体身上呢?下面我将结合小学生自身的特点来探讨从众心理在小学生身上呈现出来的现象。

3 小学生从众心理在语文课堂中的表现

3。1 感知、注意、记忆的表现

小学生从笼统、不精确地感知事物的整体逐渐发展到能够比较精确地感知事物的各个部分,并能发现事物的主要特征及事物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小学生的注意力不是太稳定、不是很持久,并且常常与兴趣有很大的关系。小学生的记忆最初仍然是以无意识记、具体形象识记和机械识记为主。在小学实习的时候,会经常看到教师这样的一种导入课堂的方式:运用多媒体播放一些和新课文有关的内容。例如学到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十课《九寨沟》时,教师采用了播放一个关于介绍九寨沟美景的视频导入课堂,此时下面多数学生的注意力成功地被视频吸引了,但还有少部分学生的注意力可能并没有被吸引,此时那部分注意力被吸引的多数的学生就充当着感染引导剩下的少部分人来欣赏视频融入课堂的角色。这样从众的学习使得学生的脑海里已经对课文《九寨沟》的美景有了初步的感知和印象,为有效学习本课奠定了初步的基础。文献综述

3。2 想象、思维的表现

小学生的想象从形象片段、模糊向着越来越能正确、完整地反映现实的方向发展。低年级的小学生,想象具有模仿、简单再现和直观、具体的特点,到中高年级,他们对具体形象的依赖性会越来越小,具有创造性的想象开始发展起来的特点。小学生的思维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以抽象逻辑思维即以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进行的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但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的,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在小学实习时,我还会在语文课堂上发现这样的现象:学生回答问题的说法也存在着从众的倾向。例如上到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二课《但愿人长久》时,教师提到回顾一下以前学过的关于月亮的诗句,多数学生首先会想到“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句诗。因为这句诗既简单又容易理解,并且与学生的感性经验相联系,深深地记在了学生的思维中。 小学生从众心理及其在语文学习中的运用(2):http://www.youerw.com/jiaoxue/lunwen_83740.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