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儿童学习生活方式的差异性需要做好幼小阶段的顺利过渡
2。2。1 教学方法由以生活和游戏为主到以课堂讲授为主
学前期的课程形式主要以丰富多彩的游戏为主,一日活动皆课程,具有生活化的特点,教学形式也主要以幼儿实际动手操作的活动为主。教师的指导直观多样且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幼儿也没有过多的学业负担,没有考试以及作业的束缚。
小学阶段的课程主要以学习各科文化知识为主,上课是主要的教学形式,且教学方式比较单一、固定。学生有一定的学业负担,有家庭作业以及考试的学业检测。
2。2。2 生活作息制度中强制性成分增多,自由性成分较少
学前期的一日生活中游戏时间较多,自主活动时间较为充沛,生活管理上没有太多的强制性,老师对幼儿的照顾比较细致周到,幼儿和老师之间有更多的零距离接触。
小学阶段的一日生活有着严格的作息制度,生活节奏比较紧张。跟幼儿园的作息相比,不仅上课时间较长,而且在纪律以及对学生的行为要求上,有较多的强制性。小学阶段更多考察的是学生的独立性,要求学生学会自理。
2。2。3 教室环境布置由繁到简
学前期的教室环境布置比较活泼多样,不仅有各类别的活动区域,而且每个区域都会投放种类丰富的材料和玩具供幼儿挑选,幼儿之间社会性的互动更多。
小学阶段的教室环境布置比较严肃单一,没有太多的色彩装饰,教室内没有玩具和过多的活动材料,取而代之的是排列整齐的桌椅,学生自主活动时间比较少。
2。2。4 师生互动主动性成分逐渐减少
学前期的幼儿和教师接触涉及面更广,受时间、空间约束较少,师生互动较多,师生关系密切。幼儿园每班配有两名教师和一名保育员,无论在生活还是在学习上,老师和保育员都会及时给予幼儿更多的关照,并安抚他们的情绪。如叮嘱幼儿增添衣物并帮助他们整理衣服、及时帮助幼儿解决同伴间的矛盾、活动后为幼儿及时提供茶杯饮水和帮助幼儿入厕等。
小学阶段的学生和教师的互动主要是在课堂上,比较受空间约束,个别接触较少。每个班任课老师有5~6名左右,一名班主任。每名老师在授课后都会离开教室,班主任大部分时间也待在办公室,所以大部分时间需要儿童自己独立解决生活及学习上的问题。文献综述
3 幼小衔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3。1 单向性
在幼小衔接工作中,幼儿园普遍作为最主要的参与对象,无论是在教学内容及方法上,还是在作息制度上,都积极地帮助幼儿做好入学前的准备工作,主动向小学靠拢。但是,大部分小学却脱离幼小衔接工作,缺乏对初入学的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的认识,认为幼小衔接工作只是幼儿园单方面的处理工作,很少主动与幼儿园进行沟通联系。所以在导致衔接工作单向性的同时,幼儿园和小学双方也因缺乏紧密的联系而缺少对彼此教学工作的正确指导。
3。2 片面性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要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儿童的发展是身心全面协调发展的过程,是一个整体,而不能片面追求单方面或者某几方面的发展。幼小衔接工作也应在儿童身心发展的整体性基础上进行平稳过渡。但在幼小衔接工作中,工作者们更多地是注重儿童的智育,对于体、德、美等非智力因素却重视不够。工作者们只关注幼儿识字和算术等的知识吸收,却忽视了幼儿的学习兴趣以及习惯等的能力培养。此外。幼儿的心理健康也较少受到关注。 幼小衔接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2):http://www.youerw.com/jiaoxue/lunwen_855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