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概念的界定
2。1 口语交际能力
60年代,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提出了交际能力理论,即运用语言(或非语言手段)进行社会交往的能力。威多森的研究坚持和发展了这种理论,他认为口语交际能力是一种运用口头语言及非语言(如身势、面部表情)手段来达到某种交际目的的能力,它体现了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语用知识、认知能力及情感态度的融合。[1]所以,口语交际能力是以听说能力为核心的一种综合性能力。
2。2 小学低年级口语交际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对于第一学段(1~2年级)的口语交际提出的目标与内容是:能使用普通话,并能理解、复述自己听到、看到的内容,且能自信、大胆地与他人进行交流。根据其目标与内容,我们可以知道,小学低年级阶段的口语交际是指:在具体的交际情景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运用语言并敢于与他人进行交流的一种的活动。所以,小学低年级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指的是小学生在交际活动中体现出来的综合素质。
3 小学低年级口语交际能力的现状分析
3。1 小学低年级口语交际能力对于新课标要求的达成情况
实习期间,对实习单位——苏州市高新区东渚实验小学校一至二年级的学生做了问卷调查,共10个班级,从中随机抽取了200名学生。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200份,回收率为100%。
通过对回收问卷的统计发现,感觉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普通的学生有72%,感觉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差的学生有18%。虽然在课堂上学生都能坚持使用普通话交流,但仍有36%的学生在课外或与家人交流时使用普通话的频率较低,而且29%的学生普通话并不标准。
从口语交际对象来看,只喜欢与熟悉的人交谈害怕与陌生人交流的学生分别占59%与11%。交谈时,85%的学生敢直视对方的眼睛,并且70%的学生能理解对方表达的内容。
在口语交际课上,能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说话的学生占29%,偶尔可以的学生占64%。对喜欢口语交际课的学生只占38%,45%的学生对口语交际课的态度因上课内容而定。82%的学生课上经常举手发言,而18%的学生并不积极。
根据调查结果以及实习时与学生的接触,发现这所学校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对于《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所要求目标的达成情况并不理想。
除此之外,各种文献资料也表明,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或多或多都存在各种问题。
3。2 小学低年级学生口语交际存在的问题
通过分析问卷结果、调查文献及结合实习经验,发现在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学生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3。2。1 口语不规范、不流畅 ,不会运用姿势语言
小学低年级学生受方言影响,在说话时不自觉地出现方言语音和方言词,无法正确使用普通话。[4]口语交际具有即时性,学生需要边说边组织语言,有时思考跟不上说话,就会磕磕巴巴。这些都影响了口语的规范和流畅程度。此外,大部分小学低年级学生只会使用语言手段,无法运用非语言手段增强语言感染力。
3。2。2 学生的心理障碍影响着口语交际
教学时,部分学生跟教师说话时会感到紧张,更多学生在当众讲话时无话可说,甚至少数学生在教师提问时故意低头,希望教师不要注意自己;有些学生在家里伶牙俐齿,而一进校园就一声不响,有“怕说”的心理障碍。
3。2。3 学生之间口语交际能力差距过大
课堂教学中,时常可以看到,在教师提出问题,大部分学生踊跃举手的情况下,总有固定的少数几人是不举手的;而在愿意举手的学生中,经常举手的也只占少数。在小组讨论时,能够主动发言且有很强表达能力的学生只占三分之一左右,他们不仅态度积极且语言流畅,能完整、清晰地表述自己的观点,此外,大部分学生流于平庸;这大部分的学生虽也进行交流,但所述之言却言不达意,无法清晰且简洁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更有甚者发言时语无伦次,听者难以理解;少数学生虽有自己的见解,却只听不说,不愿与人交流。学生之间口语交际能力的差距由此可见。 课堂教学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策略研究(2):http://www.youerw.com/jiaoxue/lunwen_876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