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关于晕轮效应的基本概念
2。1 晕轮效应的定义
晕轮效应,是指在人际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夸大的社会现象。由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爱德华·桑代克于1920年第一次正式提出。晕轮效应经常表现为一个人对另外一个人(或者事物)的部分特征的认知决定了他或她的总体看法,而看不清对方的本质,从而形成一种片面的认知。[1]
2。2 晕轮效应的特征
2。2。1遮掩性
有的时候我们习惯于抓住事物的个别特征但这并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可我们却仍以个别推及一般、由部分推及整体,势必会误推出其他特征。比方青年恋爱中的“一见钟情”,就是因为对象的某一方面契合自己的审美观,往往对思想、性格、价值观等方面存在的不适合处都视而不见,感觉对象是“西施”,样样都如人意。
2。2。2表面性
晕轮效应往往产生于自己对某个人的了解还不够深入,尚处于初次认知阶段,因而很容易受到感知觉的影响,从而对某个人的认识只专注于某一些外在特征上。[2]例如“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简略的把这些表层的不同品质联系起来,得出的整体印象必定是表面的。
2。2。3弥散性
人的思维意识宛如是月光一样没有具体的界限,呈现出一种向周围过渡、晕染的状态。[3]人的意识在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时,会将某事物的优劣放大或者缩小,进而影响了最终的选择。比方成语中的“爱屋及乌”,还有《韩非子·说难篇》中卫灵公和弥子瑕的故事都是弥散性的表现。
2。3 晕轮效应对消费者心理的影响
对于消费者而言,其大脑的认知形态是很复杂的,要想建立心理反应过程是需要时间的。从晕轮效应的直接效果来看,消费者更加重视第一印象,并由此产生一种以偏概全的模糊认知,甚至掺杂自己丰富想象的成分在内。[4]商家要如何在同行的众多商品中脱颖而出,首先就是要着重突出商品某个方面的性能,打造商品的光鲜面,让消费者产生一种该商品值得信赖的心理。
2。3。1晕轮效应的消极影响文献综述
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对时尚的分析中指出:“我们不仅借选择消费来凸显自己的特殊品味和风格,同时因为随时尚而感觉自己隶属于某个自己认同的群体”。[5]然而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会因为某件名牌的衣服而不计后果的去购买,也没想过这个衣服是不是真的适合自己,这就是品牌效应带来的盲目消费。还有晕轮环境下对消费者的消极影响,例如“面对团购网站上的各类商品及各团购商家针对性的促销活动,消费者往往希望能用最低的价格享受到最高品质的商品和最优质的服务,然而在实际交易中,要么是高折扣的商品或服务让人不满意,要么就是让人满意的商品或服务折扣并不低,使消费者高兴而来失望而归。”[6]
2。3。2晕轮效应的积极影响
晕轮效应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对人和事物的认知和评价。虽然我们无法脱离晕轮效应而生活,但是可以选择它的积极作用去更好的生活。最近几年,涌现了各种各样的明星真人秀节目,有歌唱系列的《快乐女声》、讲演类的《超级演说家》、相亲类的《非诚勿扰》等各类型的节目。以《爸爸去哪儿第一季》为例,这是由不同的5对明星父子(女)组成的亲子嘉宾阵容,节目一经播出就取得了良好的成绩。这档综艺节目并不是简单的农家乐玩耍,也不是舒适安逸的城市生活,而是通过节目中的互动传递了父子间浓浓的亲情和爱以及积极向上的育儿理念。《爸爸去哪儿》借用几个明星爸爸的知名度以及观众对明星生活的好奇度,通过晕轮效应的作用,以及相关的宣传为节目初期观众的树立和市场的开拓提供了助力。在这样一个现代化高速发展的时代,亲子之间的互动越来越少,人们享受绿色生活的机会也越来越少,《爸爸去哪儿》每次选择较为偏僻的深山或者乡村、草原,首先满足了消费者对明星家庭的好奇心,其次从节目中感受到浓浓的亲情和父爱,也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风景。 晕轮效应与大学生网购行为的调查研究(2):http://www.youerw.com/jiaoxue/lunwen_900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