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适切性理论
2。1适切性的定义
适:切合,相当;切:契合,因此适切即适合、贴切。适切性,一个非严格意义上的学术名词,英文Relevance。1995年,UNESCO发表的《关于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报告书中出现该词,后被学者们译为“适切性”。
美国心理学家卡尔·兰塞姆·罗杰斯(Carl Ransom Rogers),人本zhuyi心理学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在其人本zhuyi课程观中,提出了“适切性”原则。罗杰斯提倡有意义学习,学生学习的动机来自内部,课程的学习要以学生个人经验为中心点,此处的适切性要求的是学生的学习内容要与学生的知识经验背景相一致,罗杰斯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产生有意义的学习,才能产生有利于个人和社会发展的学习。在学术中该词的广泛使用主要用以描述两个对象在某种关系上的契合程度[1],而适切性的描述对象是多样的,本文侧重描述的是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在农村地理课堂具体实践的适切程度。
2。2 新课程改革适切性理论分析
2001年新课改的推行,在教育观、学生观还是价值观上,都有着全新的诠释。新课改不仅关注每位学生的发展,培养他们成为一个完整的人,而且重视个人因素与社会因素的联系。教育、个人、社会逐渐分离,三者无法协调发展,为了满足社会的发展,忽视了个人的发展,教育将变得具有功利性质,甚至会逐渐被淡化了其教育属性,这种非良性的关系对任何一方都是会带来隐患[2]。因此新课改提出的目标和措施在实践中需要统筹兼顾,适用于我国现在的社会发展要求。
社会生产力是教育的基础,不同的生产力水平下教育的实行和发展就不能一概而论,新课改是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的,这其中就必然包括广大的农村地区。农村地区的教育在师资力量,基础教学设施,学生素质等方面相比于城市地区有着或多或少的差距,甚至家长的文化素养都是具有很大的差异性。这些因素导致农村教学中地理课程资源开发的有限和不足,以及资源利用方式和内容上的不充分,因此新课改中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对于农村课堂的适切性需要在具体措施的实施中“另当别论”,甚至要求教育者能够“别出心裁”。
3 地理课程资源在农村课堂中开发利用的适切性探究
3。1 地理课程资源的内涵
地理课程资源是指一切有利于实现地理课程目标而具有教育意义的各种资源的总和。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对于地理课程资源涵义的补充也逐渐变得丰富和详细,所以在这种发展的过程中,地理课程资源的类型、特征等方面也在不断地变动。
3。1。1 研究价值与现状
从2001年新课改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提出的改革目标后,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问题得到了许多学者积极的关注,包括对涵义的界定、类型的划分、特征属性的归纳等等。在他们的研究成果中关于资源开发的实例越来越多,越来越贴近学生生活,这不仅顺应了改革的发展趋势,符合新课改的课程教学理念,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在资源的开发中,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隐形资源和生成性资源的开发,即通过教育环境和氛围,从精神意识层面促进学生学习[4]。
课程资源的多元开发和利用使得教学方式的创新和教学观念的改变,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高涨,学习效果得到了提高,地理科学素养也随之得到了提升,真正的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3。1。2 地理课程资源分类
关于地理课程资源的分类,研究者和学者都有着自己的划分依据,但是常规的划分包括以下几类,按资源功能划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按资源性质划分为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按资源的空间分布划分为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按资源的呈现形态划分为隐形资源和显性资源;按资源的制约因素划分为原生性资源、内生性资源和外生性资源等等[3]。基于师生在地理课堂上资源利用的实践性,校内资源相对具有较大的便捷程度,有利于学校以及师生快速有效地开发利用资源,应用于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同时校外资源贴近学生生活,内涵广泛,对地理教学有着辅助作用。因此结合新课改中对课程资源的分类,可将地理课程资源划分为:校内地理课程资源、校外地理课程资源。论文网 地理课程在农村中学课堂的适切性研究(2):http://www.youerw.com/jiaoxue/lunwen_903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