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兴趣的内涵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个体积极探索某种事物或进行某项活动的倾向,是一种带有感情色彩的积极的认识倾向。这意味着兴趣是个体自我对活动所产生的一种积极反应。教育家杜威曾经指出:“兴趣的首要原理是它是一种统一的活动。所谓统一,就是个体把自己的心智运用于活动及其对象之上,与它们融为一体。”[][1] 依照杜威的观点,可以认为兴趣和个体活动的“目的”与“方法”是一致的。因此,要理解兴趣的内涵,则须处理好以下两种关系:
一是兴趣与努力。所谓努力,就是个体能够持续作用于某些对象,进行某项活动,克服障碍,取得某种成就。从这一点看,兴趣和努力好像没有什么区别,其实则不然。一方面,兴趣更多地是侧重与个体能够发挥自己的主动性,自己乐意进行某项活动;另一方面,努力有可能是在外界压力下,个体不得不表现出某种有“兴趣”的样子,可能是为了外界压力而不得不努力。这种努力我们应当避免,因为它可能导致个体兴趣的流失。但是,努力与兴趣又绝不是两个对立的概念,二者有可能一致,它们的统一源于个体与活动的有机融合。二是直接兴趣与间接兴趣。所谓直接兴趣是指个体对接触的事物或参与的活动本身引起的兴趣,这种兴趣要求方法和结果结合在一起,主体需要的是一种及时的对活动本身的感觉和满足,不需要在活动之外再去寻找某种事物。间接兴趣是由活动成果或其它传媒所引起的兴趣。有时候,个体开始时并不对某项活动感兴趣,但在活动过程中发现结果乃是自己感兴趣的,于是,对于这项活动的过程也来了兴趣。[][2]
学习兴趣就是一种认识世界、期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的意识倾向。在教育学上,兴趣是个人倾向于认识、研究、得到某种知识的心理特征,是可以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学生如果对某一学科有兴趣,就会持续地认真的钻研它,从而提高学习效果。文献综述
二、兴趣对小学生写作的重要性
兴趣不仅是能推动人们去钻研问题、寻找知识、打开眼界,而且也是一个人走向成才的原动力。学生如果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能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质量。因此,学习兴趣的问题,受到了很多教育家们的重视。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就提出过“古往今来人们开始探索,都应起源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我国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总结自己丰富的教育经验,认为“学生有了兴趣,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写作兴趣对学生的写作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让我们看一则案例来领悟兴趣对学生写作的重要意义。
这原本是一堂班级活动课,但因为一些特殊情况,因此调上作文评讲课。同学们挺专注的,认真地聆听着一篇篇习作交流和老师的讲评。但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几个不和谐的动作出现在老师的眼前:靠窗一排的学生都探着头向外张望——外面是其他几个班的学生在放风筝,偶尔还能听到那欢乐的叫喊声。“教师的尊严”突然在老师的脑海中跃动,老师无法容忍学生对其劳动的熟视无睹、充耳不闻。出于“杀一儆百”的目的,老师停下了讲课,狠狠地叫了几个学生站了起来。讲课继续进行,然而就像是“游走”的心难以被收回一样,学生再也无心于这堂作文评讲课了。“呆滞”的目光、漠然的表情已经将这一切显现出来。老师再次停下讲课,想要大声警告他们,突然转念一想:课堂怎能“囚禁”住学生热爱玩耍的本性,与其让他们在课堂中浮游无着地听课,倒不如让他们到外面尽情地体验一番,释放压抑的童心,找回那片属于他们的天真烂漫。“同学们,喜欢看风筝吗?”“喜欢!”学生们毫不犹豫地齐声回答。“既然喜欢,那就尽情地去欣赏一番吧!”整个课堂雀跃了,学生们拥出课堂,尽情地欣赏着飞翔在天空中的风筝。我想,此时学生的心一定也如那风筝一样五彩斑斓、自由自在。回到教室,老师和学生讨论刚才哪一只风筝最漂亮,哪一只风筝飞得最高。学生们则兴趣盎然,畅所欲言,他们用自己的美妙想象和丰富语言把天空中各种风筝描绘得栩栩如生、有声有色,使大家仿佛又一次身临其境。接着,老师布置了一个回家作业:自由命题,把刚才看到的、想到的写下来。几天后,老师收到了一篇篇童趣盎然、内容充实的文章。 小学生写作兴趣的缺失与培养(2):http://www.youerw.com/jiaoxue/lunwen_998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