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要保证温室大棚设施的正常运行需要巨大的成本开支。一般来说,作为一个基本的系统,它包括硬件成本,软件成本以及维护成本。硬件成本包括各种仪表仪器,电信电缆等,软件成本则是开发团队所花费的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维护成本则是在后期运行的过程中的人工维护等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费用,由于系统的复杂性及其应用范围之广导致后期的运行过程中的故障率变得极高,维修成本也相应的变得极大。另外,要使得一个庞大的系统正常运转的成本本身就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在系统运行的过程中,农作物可能因为各种客观因素而作出相应的改变,那我们对应的传感器节点等也要随之改变,这就大大增加了温室大棚的额外开销;并且在出现故障时,由于牵扯较广,检察人员并不能确认是线路问题还是节点问题,由此对维护工作造成很大的困扰。
纵观现在,如今的温室大棚生产都有着监控区域很大的特点,就连一个普通的大棚占地面积也有几千平方米,而一个园区大棚更不用说了,其占地面积可能都会在几百亩以上,面对如此巨大的监控区域就需要大量的传感器节点来构建网络,在每个温室大棚中采集温度,大气压,CO2含量,土壤湿度,PH值以及室外天气的状况并对此作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因此由此看来温室大棚对于网络的需求是如此的迫切。
为解决温室大棚的各项需求,我们需要寻找出一种高效的方法来应对监测点位置的灵活多变,节点位置的随意增加。而对于系统本身的稳定性我们也有了更高的要求。试想,系统本身不够稳定,在遇到恶天气时不能做出相应的保护措施,就会直接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收益。另外,温室内湿度高、光照强、具有一定的酸性,都会导致线缆的腐蚀、老化,从而降低系统的可靠性和抗干扰性,这对于检查系统故障造成困难。例如,当数据无法正常接收时,检查人员不知道是线路问题还是节点故障,这对及时发现和解决故障带来不便。所以温室测控系统必须要可靠也是我们致力于完成的任务。
1。2 智能温室大棚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当我们在进行温室大棚管理时,我们可以通过在大棚中的各节点传感器采集数据,并由终端获取数据,进行数据的分析,对于在大棚中因素超过所设定的限制点时发出警报,远程控制对现场进行增温加湿等操作。文献综述
智能温室大棚系统结构框图见图1:
图1 智能温室大棚系统结构框图
温室大棚对环境的要求非常高,温度、湿度、光照、CO2、等一系列的参数均对其影响重大。优秀的温室大棚管理,即对于以上环境变量的严格管理。
在本系统中,我们采用不同的传感器来实现对环境的监控,像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光照度传感器、CO2传感器等。以温度传感器为例,该传感器采用3大模块组成:1、温度传感器模块;2、单片机系统模块;3、有线发送模块。温度传感器模块检测到现场的温度数据后,将数据交由单片机处理,单片机通过模拟转数字-数字转模拟的处理,最终驱动有线发送模块将数据有线发出。
有线温度传感器将数据向外发送,安装在室内的或室外的路由器接受该数据,并将数据整理并通过端口上传电脑,电脑即根据现场的数据,与温度标准值进行比较,如若超出标准值,电脑则控制温室内外的:天窗、侧窗、内遮阳保温幕、外遮阳幕、风机、等开启。同时,温室内的传感器时时检测现场数据,当现场温度达到标准值后,电脑即关闭控制。由于条件的限制这里仅仅判断数据是否达到标准,若达到则关闭开关即可。 STM32F03单片机智能温室大棚监控系统测控终端设计(2):http://www.youerw.com/jisuanji/lunwen_911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