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以太网的发展
20 世纪 90 年代,随着 IEEE 制定的标准逐步完善以及以太网技术的快速发 展,千兆以太网技术开始进入应用,并且逐渐成为主流。千兆以太网技术传承于 以前的百兆以太网技术并且可以完全兼容以前的百兆以太网技术,千兆以太网也 继承了早期的以太网协议,如流量控制策略和 CSMA/CD 协议,帧的编码以及解 码格式,同时又有了很多新特性,比如载波扩展和分组突发技术。
自以太网诞生以来,大致上经历了几个阶段的发展[3]。第一阶段是由美国国 防部创建的 ARPANET 网络为雏形向以太网发展:20 世纪 70 年代,美国国防部 计划管理局(ARPA-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为了将美国的主要军 事研究实验室以及电脑主机连接起来,开始着手建立 ARPANET 网络,所有与 ARPANET 连接的主机都直接与离它最近的交换机相连。
1985 年,是互联网经历的第二阶段,在此阶段建成了三级结构的互联网。 美国科学家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以几个大型计算机为中心建成 了一个三级的由上而下的小型网络,分别为主干网,地区网和校园网[4]。这种网 络架构在美国主要的大学和研究所都得到了广泛使用,逐渐成为互联网的主要组 成部分。
第三阶段,互联网随之形成了多层次的因特网服务提供商(ISP)结构拓扑。 1993 年之后,商用的互联网主干网络逐渐取代美国国家赞助的 NSFNET 网络, 互联网的运营权也不再在美国政府手中。因特网提供商从因特网管理机构申请到 多种 IP 地址以及一些网络设备,然后再将这些服务出租给个人或者企业,因特 网服务提供商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互联网的格局。
目前我国的互联网技术正在蓬勃发展。我国最早意识到互联网的重要性并开 始实验性组织建设互联网的部门是铁道部,早在 20 世纪 90 年代,铁道部就着手 实施将全国各个地方的电脑主机互联的计划,并建成了我国第一个互联网网络 CNPAC。然后,银行、服务业、军队也意识到了互联网对数据的共享和传输方 面会起着巨大的作用,也都开始建立各自的专用计算机网络。起初我国的各种表 格网络都是局域网,这种局域网造价便宜,便于管理和维护,大大促进了局域网 的发展。1994 年,我国开启了与国际互联网接轨的大门,当时连接的网速约为 64kb/s。
以太网是 TCP/IP 使用最普遍的物理网络,是网络用户接入 Internet 最常见 的实现方式。以太网因为其传输速率高,传输可靠性高等优点成为现代互联网的 主流网络技术。
1。2。1 以太网 MAC
MAC 层协议定义了数据帧在介质中的传输方式。在数据的发送端会执行 CSMA/CD(载波侦听多路访问)分布式算法,检测信道是否是共用,当信道为 共用时,MAC 会仲裁谁将首先使用信道。
MAC 工作层有两种工作模式,分别为全双工工作模式与半双工工作模式。 传统的模式为半双工模式,而现在的以太网几乎全部使用全双工模式[6]。半双工 模式下,网络上的主机发送数据时首先进行载波侦听,检测信道是否被占用,若 没有被占用则发送该数据,若被占用则推迟发送时间进行等待,过一段时间再进 行检测直达信道为空闲为止。由于在网络中同时会有多个主机同时发送数据,结 果会互相产生干扰,这被称为“冲突”。为了满足检测的需求,规定一个典型帧 的长度不小于一个时隙长度,若接收端接收到的数据帧小于一个时隙的长度,接 收端就会丢弃该帧。在网络连接距离很长的时候可以把最小帧定义的时间变得很 长,但这也会造成弊端,若发送方的数据帧长度小于最小帧的长度,则需要进行 数据帧扩充以满足该长度要求,但填充过多则会造成传输效率的下降。 FPGA实现以太网MAC控制器数据接收模块设计(3):http://www.youerw.com/jisuanji/lunwen_925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