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由Dunning在1977年发表于《贸易、经济活动的区位多国企业:折衷理论探索》,它以垄断优势、产品生命周期、内部化三理论为基础,将三者紧密结合提出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比较全面的解释了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其理论核心是企业跨国经营是该企业具有的所有权特定优势(O)即垄断优势、内部化优势(I)和区位优势(L)综合作用的结果。即OLI优势。他认为如果企业只拥有一定的所有权优势,则只能进行对外技术转让;如果企业拥有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则选择出口贸易是较好的方式;如果企业同时拥有O、L、I三种优势,则发展对外直接投资是参与国际经济的最好形势。
4.由于跨国并购动因的复杂性,上述的理论难以解释在环境不断变化的情况下的动因,西方学者又从一些不同的角度来解释跨国并购的动因。
比如价值低估理论,最早由Hannah.L.和Kay.J.(1977)提出,他们认为企业的真实价值或潜在价值未能得以反应。后来Vasconcellos和Kish(1998)发表了《跨国并购:价值低估假说》,证明了目标公司价值低估也是跨国并购的主要原因之一,并利用托宾q比率来研究价值低估学说对跨国并购的适用性,结果表明:q<1时,并购发生的可能性较大。但是这种理论也存在局限性,因为目标公司价值被低估是短期现象,而且现实情况往往是目标企业价值被高估而非低估,不能解释在股市上涨的情况下,跨国并购活动仍然相当活跃。
资源依赖理论(Cook,1997;Pfeffer&Salancik,1978)研究显示,组织尽量控制稀缺资源。组织资源和能力(Wernerfelt,1984)包括企业的知识资源、惯例和相关能力。CBarney,1991)强调组织的知识资源和能力的异质性是维持可持续竞争力的源泉。企业组织内独特的经营理念和价值观以及一套独特的经营惯例和行为规范,其他企业无法进行简单复制,因为他们没有经历过一个相似的历史发展路径。跨国公司就有可能希望通过对外国企业的并购以拥有更多类型的具有潜在价值的国别和企业文化,而无须经历相同的发展路径就可以了解和得到这种根植于其他国家文化中有价值的企业文化的机会。资源为基础理论还认为,组织技能包括过去在国外扩展的经验(Bakema,1996,是获得竞争力和决定企业层面战略的关键。企业资源和能力可以通过新建或者并购实现转移,但是转移的效率不同。一般认为,由于新建不受选址限制,也不受厂房、设备、工艺、人员等条件的限制,能够完整地转移企业的资源和能力,而并购除受到以上因素影响之外,还要增加对目标企业进行企业资源、组织结构、企业能力和企业文化等并购后的整合,从而增加资源和能力转移的成本。因此,当外国投资者具有资源和能力优势时,往往倾向于采用新建方式进入东道国。
(2)跨国并购绩效理论
从历年研究的文献来看,并购方股东获得的收益还没有确定性的结论。布鲁(2002)在他的一个文献回顾中指出,在他考察的44项研中,24项研究认为跨国并购为并购股东创造了正收益,20项研究认为是负收益。因此,这项理论还处于争议之中。
经济学者对于影响跨国并购绩效高低的原因研究大致从五方面入手:组织因素、体制环境因素、行业状况因素、并购过程因素、资源的整合因素。但不管从那个方面分析,跨国并购绩效可以概括地分为正效应与负效应。
1.跨国并购的正效应。Shimizu等人(2004)的研究证据表明,跨国并购的效果要好于国内并购。此前,MarkidesandIttner在1994年的研究中也提出这一观点。这一观点认为,跨国并购提供了内部化、协同效应、风险分散化的综合收益,因此为并购公司的股东创造了财富(Markides,1994)。Benou、Gleason和Madura在2007年对高科技公司跨国并购的研究中认为,有特色的跨国并购业务在充分做好宣传、获得市场投资机构认可的情况下,可以获得良好的并购效果。此外,还有大量的研究表明,跨国并购可以为收购方股东创造正的累积异常收益,在并购事件宣告的前后10天的时间窗内,存在0.29%-1.96%之间的累积异常收益。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开题报告(2):http://www.youerw.com/kaiti/lunwen_466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