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 D. Knight在1972年提出,每个营运资金项目的最优水平并不代表营运资金整体的最优化 。因此, 应该将各项资金占用联系起来综合进行考虑、分析,还要联系环境中的一些不确定因素,做出满意决策而不是最优决策。该研究奠定了营运资金管理研究从单独流动资产管理向整体营运资金管理的基础。22212
1989年, John J. Hampton 与 Cecilia L. Wagner在《营运资金管理》一书中介绍了流动资产管理,而且将其内容拓展到了信用评级、短期融资、消费者信贷等内容。该书提出要从盈利性和风险性两个角度综合管理流动资金的配置, 并且要联系投资政策与融资政策, 从总体上进行观察和研究如何据此制定合理营运资金政策,形成了整体营运资金管理的基本内容框架。
Richard V.D.和E.J.Laughlin于1980年提出了现金周期指标,用以反映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状况的全貌。他们将现金周期定义为:现金周期=应收账款周转期+存货周转期-应付账款周转期。
1990年,James A. Gentry, R. Vaidyanathan和 Hei Wai Lee在此基础上,通过综合考虑现金周转期内各阶段现金流的时间和数量,按不同时间点占用营运资金数量重新计算原材料、半成品、产成品、应收账款和应付账款周转天数,建立了修正的现金周期指标—加权现金周期。该指标的提出使在营运资金管理评价方面,实现了从流动资产周转率到营运资金周转率的转变。
自90年代中期以后,营运资金管理的方法出现了新的创新,逐渐转向以供应链的优化和管理为中心 。美国REL咨询公司和CFO杂志从1997开始展开的对美国最大的1000家企业的营运资金调查( The Working Capital Survey),每年发布一次调查报告。除分行业对所调查企业按营运资金管理绩效进行排名外, 还对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热点和趋势进行评述。论文网
综上所述,国外营运资金管理研究起步早,管理内容经历了从单项流动资产管理到整体营运资金管理的转变;管理的绩效评价则实现了从流动资产周转期到营运资金周转期的转变;尤其在管理的方法上,摆脱了传统的数学方法,转向以供应链的优化与管理为重心,将其与营运资金的管理紧密联系起来,拓展了营运资金管理的研究视野和研究内容。
2、国内文献综述
毛付根教授于1995年在《会计研究》上发表了“论营运资金管理的基本原理”一文,指出:应该从风险性和盈利性两个方面来考评企业的净营运资本状况,对于营运资金的管理要充分考虑流动资产与负债之间的关系,将流动资金的存量配置与其相应资金来源联系起来,再据此制定合理的营运资金政策。
2000年,杨雄胜等建议在衡量应收账款营运资金状况时,以应收账款平均账龄作为主要指标,并采用应收账款逾期率作辅助指标。而对于企业的存货,在考虑了存货成分复杂的前提下,应采用存货平均占用期来评价存货营运状况,并按其内容进行材料平均储存期、在产品平均生产期以及产成品平均库存期等指标细化,来反映存货在不同环节的营运效率。这样的改进方法,充分结合了中国现实,改善了在应收账款和存货管理指标在理论和实践上的不足,为以后的管理方法提供了借鉴。
在2005年,王竹泉、马广林提出了“将跨地区经营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重心转移到渠道控制上”的新理念,倡导将营运资金管理研究与供应链管理、渠道管理和客户关系管理等研究有机结合起来。这项研究是关于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研究的新的飞跃,提出了研究的新思路、新方法,也为创新营运资金管理方法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 企业资金管理评价指标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http://www.youerw.com/kuaiji/lunwen_147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