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以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治国方略的提出,说明正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巨大转变和过渡。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以新修订的会计法颁布为标志,会计将有会计法制向会计法治迈进。本文首先提出了会计法治的内涵。分析了会计法制与会计法治的关系;然后分析了会计法论文网制与市场经济体制之间的关系,由会计法制到会计法治的变迁,会计法治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其次从会计法律的普遍性和会计法律本身的正义合理性,分析了会计法治现状;最后从六个方面探讨了会计法治实现的条件。
关键字:会计法治会计法制市场经济体制
经济社会水平越高,会计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就越重要。会计作为市场经济的一个信息系统,在经济转轨和法制化进程中将呈现全方位的变化。会计法的修订和日趋完善,标志着会计法制化已初具形态,为会计法治提供了基础环境和手段,为逐步实现从会计法制化到会计法治的过渡创造了条件。同时,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和发展,市场利益格局的形成要求会计作为一个信息系统和管理工具必须提供以法制化作保障的会计信息,以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维护市场经济秩序。
一。会计法制与会计法治
1。会计法治的内涵
所谓会计法治,就是把会计法规作为会计行为的绝对标准加以确定,实现会计立法。司法。执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的现代化,最终达到理想的会计工作秩序和稳定的会计社会状态。会计法治是社会法治在会计领域的体现,会计法治不能脱离社会法治,阻碍社会法治进程的因素同样阻碍会计法治建设。在社会法治条件尚不具备时,会计法治同样无法真正实现。不能简单的将会计法规视为会计治理的工具以及如何完善和使用这个工具而已,更重要的是要形成会计法律至上,绝不存在会计法外特权“的法律秩序。会计法治的对立面是会计人治“,就是在会计治理中否定会计法律至上的原则,企图将个人意志凌驾于会计法律之上而达到理想的会计工作秩序和稳定的状态。会计人治也是社会人治在会计领域的反映,当前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社会大背景下,我们应坚定不移的反对和消除会计人治色彩,坚持会计法治。
2。会计法制与会计法治的关系
会计法制是指国家的会计法律和制度,属于制度的范畴。会计法制是指以会计法为核心的会计法规体系,包括会计法律。会计法规。会计规章等。会计法制化意味着:第一,会计要通过法制予以体现和保障,为保障会计人员依法行使职权,必须加强会计法制,必须使会计法制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不因人的意志的改变而改变;第二,会计要纳入法制轨道,会计人员依法行使职权,接受相应的会计监督。
会计法治是指规范会计的理论。原则。体制和实施方法,属于方法的范畴。两个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会计法制为会计法治提供了基础和手段,使对会计行为的调整上升到法制层次,它改变了会计无法可依和会计法制的不完备及由不完善所形成的有法难依的局面。会计法治标志着管理会计工作和进行会计核算。会计监督及理财方式发生了重大转变。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会计法治
1。会计法制与市场经济体制
会计法制是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市场经济是由若干利益主体和游戏规则构成的权责系统。会计法制通过对会计行为权利义务的设定,实现对会计关系的调整,从而为市场经济秩序的稳定和有序发挥作用。
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作为独立的利益实体,承担着资产所有者的受托责任,多方利益主体的要求,企业必须规范会计行为,加强内外部的会计监督。会计法制的发展经历了从无法可依到有法难依,从制度约束到法律化,从长官意志到依法理财,会计工作也从无序到有序,逐步实现会计法制的现代化并最终实现会计从会计法制化到会计法治。
会计法制化需要以市场经济体制为基础。利益高度集中和单一化的体制架构下,是无法构筑会计法制体系的,会计行为是会计主体相伴而生的,国家作为所有者和经营者合一所形成的体制实施会计法制化,无异于运动员和裁判员合一的体制下,难以达到理想的法制效果。
2。从会计法制到会计法治的变迁
会计作为反映资金运动的过程与结果,是生产经营者管理自己的经济活动的手段,是资金所有人对自有资金的运用进行把握和控制的方式。从会计发展的过程来看,在相当的一段时间内,如何计量。记录经济活动是特定主体自己的事情,只是随着经济复杂程度加深及从经济安全的角度出发,才使会计发展成一套行为规则,即制度。长期以来会计规制的目标一直是会计法制化“。但是随着经济和政治背景制度的变化,我们认为会计规制的目标状态由会计法制“转为会计法治“应属必然。
现阶段的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法制建设,是经济落后国家制度变迁的达标。会计作为联结宏观和微观经济的纽带,在产权归属问题上起着重要作用,会计法制在特定时期特定的历史情况下的确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是这一制度规则不能从根本上,具体地解决会计规制中除了法制不健全以外的其他问题,以及由此造成的会计信息质量差。相关性低,严重失真的事实。所以我们必须借助另一制度安排_会计法治“。
3。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需要会计法治
会计法治是希望通过对会计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从而维护社会关系和经济秩序以及微观经济利益与宏观经济利益及其统一。改革使利益主体变得模糊,政策倾向不明显,宏观经济体制的转型与会计法制及最终的会计法治之间形成出现瓶颈,导致会计信息市场的混乱,国家作为会计信息使用者和国家宏观调控者的双重身份,在体制的转变中受到极大的损失,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制度变迁“过程中成本过大。会计法制向会计法治的制度变迁尚未成功是一个原因,由于会计法制解决的是会计工作无法可依状态,而会计法治更多的是对既定经济体制下的会计行为的认可与安排。会计法治状态下,由于对会计行为的约束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水平,所以就能在总体上控制会计信息被滥用的道德风险。
经济体制改革以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的现代企业制度。产权清晰包括两个层面上的涵义:第一个层面是产权数量的清晰。利用会计上的方法对产权界定。变更。维护过程中所产生的资金运动及其相关内容进行核算和管理。包括产权数量的确认。计量。记录以及确认标准。计量记录方式。核算规则等,实质上就是一个会计过程。第二个层面是产权在法律上的清晰。即在法律上能否作为一个产权主体出现,拥有对资产的占有。使用。收益等各项权能,包括主体条件和程序条件,产权量的大小,其精确程度如何细化和量化,需要在会计法治“框架内予以完成的,这牵涉到会计工作的道德状态问题。这些都是会计法治所要解决的问题。
因而,无论是在宏观上还是在微观上,真实。完整地核算所有者权益,将生产经营过程中保值增值的情况恰当地反映出来,有赖于会计人员是否在会计法治的理念下,正当的使用会计的技术调整性特征。
三。会计法治的现状
如果把同西方国家的会计法规做一个横向对比就会发现,的会计法律制度并不比西方国家少,立法机关单独制定会计法的并不多见,许多国家没有专门的会计法,而将这些内容写入公司法或其它法律中,由此可见政府对会计工作的重视。但是,的会计秩序较之西方差也是事实,会计信息失真,社会上对会计造假行为人人喊打,可是,会计造假行为屡禁不绝的现象令我们值得思考。其中固然有会计法律本身缺陷的问题,更重要的是的会计法律制度没有得到彻底贯彻,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说明会计法治工作还需要急待完善。
法治应包括两重含义:一是法的普遍性和至上性,二是法律本身的正义合理性。将会计法治分为两部分分析,其一为会计法治实质内容,即会计法的普遍性和至上性方面的,其二为会计法治形式,即会计法律本身的正义合理性。
1。会计法是否具有普遍性
政府权力大于法律,那么成文的法律秩序获得普遍的服从“就无从谈起,法律本身的权威性。可依赖性和可预见性就会受到动摇。因此,在市场经济中,为了保证法治的实现,政府只能担负三种角色:①守夜人“,防止外敌入侵和保障个人安全;②慈善家“,提供公共物品。公共救济和社会福利;③经济警察“,征税。预算,维护市场秩序和自由公平竞争的环境。政府的这三种角色体现在会计领域的主要表现是:
(1)各级立法机关制定和修改与会计相关的法律法规。
(2)财政。审计。税务。证券监管等部门对会计信息进行监督检查。
(3)执法机关。司法机关对会计案件进行执行。审判。
但是由于地方利益的驱动促使地方政府表现出权力大于法律的倾向,在审批制度下,公司要上市,必须经过层层申报。审核与批准,而地方政府是审核最细的一环,但地方政府有时为多上市几家公司,经常照顾“本地的公司,暗示。默许,甚至鼓励企业提供虚假的会计数据,证监会有时对地方特殊情况了解不足,较难发现公司上市申报作假的材料,使得作假者有机可乘。对于企业会计的法律监督,政府财政部门往往纵容企业的会计造假行为。
政府权力的过度介入,一方面给那些愿意遵守会计道德的企业责任人和会计人员施加相当大的压力,因为畏惧政府权力而不得不违背法律进行会计造假,另一方面这种政府权力又为会计造假的个人提供了抗拒法律制裁的保护伞。因此,日前政府权力对会计活动的过度介入直接挑战了会计法律的权威性和会计法的普遍性。
2。会计法律本身的正义合理性
法治的形式好坏具体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法律规范必须清晰。适度。公开。规则之间协调一致,有明确的效力范围和制裁方式;二是法必须反映广大人民的意志,并体现客观规律,保障广大人民的权利和自由。
分析会计法治形式,发现现行会计法规存在以下一些主要问题:
(1)会计相关法规存在一定差异,规则之间没有做到协调一致
会计法律规则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各相关法律对公司以及主管人员和其它直接责任人员应承担法律责任的规定不尽相同,尤其是行政责任方面处罚的金额差别很大。因此,在涉及处罚违规公司或个人时,到底援引哪个法律作为判定法律责任的依据就很成问题。[论-文-网LunWenData]
(2)会计法律责任的分配不明确
对于因会计造假应追究的多个相关主体的法律责任,法律未予以明确规定,使相关法律的可操作性降低,不利于相关法律责任人责任的公平分配。具体表现在:
①对于非上市公司来说,会计法规定单位负责人与会计人员对会计工作共同承担责任,其中单位负责人负首要责任。但是对两者的法律责任如何具体分担没有做出相应规定。
②会计法赋予财政。审计。证券监管等部门对单位会计行使监督检查和进行处罚的权力,但是对这些部门的分工缺乏明确的说明。虽然这些部门各有侧重点,但时常相互交叉,这就形成了会计领域的多头管理。
(3)会计法律责任的严厉程度不足,对广大投资者的法律保护不够
会计造假相关责任人面临的法律惩罚是构成其犯罪成本的重要变量。法律惩罚越严厉,法律的威慑作用就越强,迫使造假者越发不敢进行会计的虚假陈述来牟取暴利,相应地对广大投资者利益的保护就越好。
处罚严厉程度较低,很难起到有效的惩罚和威胁作用。如证券法规定的对做出虚假会计陈述的上市公司的行政罚款为30~60万元,对主管人员和其它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警告,并处以三万元以上三十万元以下的罚款直至追究最高为5年的刑事责任,而这些罚款与上市公司及管理当局所获取的非法收益相比差之甚远。
四。会计法治的实现条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实现会计法治应具备以下六个前提条件:
1。建设完备的会计法律体系
会计法律体系是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为了调整和处理会计工作与各方而关系而制定颁布的法律。法规。条例。办法等的总称。它是由国家政权机关制定颁布的会计法律。有关会计工作的行政法规。规章及地方性会计法规组成的协调一致且相互连续的有机整体。会计法律体系依据其法律效力可划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1)会计法律,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发布。会计法律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其它法律中的会计法,例如公司法。证券法。注册会计师法。审计法。人民银行法等。
(2)会计行政法规,由国务院制定发布。它是调整特定方而会计关系的法律规范,在法律效力下仅次于国家性会计法律。
(3)会计规章,由国务院各部委(主要是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制定发布。
(4)会计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人民政府制定的适用于本地区的有关会计工作的地方性法规。
从以上的会计法律体系来看,应当说,会计法律体系还是相当完整和系统的,尤其是作为基本会计法规的会计法自1985年以来已连续修订两次,会计法律不断的得到健全和完善,基本上使会计工作实现了有法可依,也促进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工作的规范化和有序化。会计法治己初步具备了具有结构完整。层次分明的会计法律体系的条件,为实施会计法治创造了良好的法律环境,使会计法治基本实现了有法可依。由于尚处于市场经济初期,对变革中的生产关系和对各利益主体的要求在会计法律体系中仍然没有完全体现出来。这些矛盾会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逐步加剧,因此会计法律体系仍需完善和增加新的内容。
2。恪守会计法律的行为规则和办事理念
会计法律颁布并生效后,因其具有不容置疑的法律效力和权威性,国家在宏观管理会计事务和企业的会计行为必须服从会计法律法规,以会计法和相关法律法规及制度为依据,即政府必须守法,依法行政。企业应依法理财和依法核算,并依法接受会计监督。这有待于全社会法律意识和法律心理的提高和成熟。
3。严格公正的执法和司法制度。
执法机关在执行有关会计法律过程中必须严格执法,对于违反会计法的现象和行为必须依法追究。尤其是在会计法加大了单位负责人的会计责任之后,在司法实践中应当坚决把单位负责人对会计资料真实性和完整性负责的会计责任,通过实体规范和程序规范予以贯彻落实,使会计法的精神成为经济生活的行为准则之一。
4。产权清晰的现代企业制度。
现代企业制度不仅是市场经济的基础,也是实现会计法治的重要条件。具体来说,企业产权的界定关系到会计法律责任主体的确定问题。企业自身产权的不清晰。内部法人治理结构的不完善。外部与政府关系的紧密必然造成会计服务对象和会计法律责任主体的模糊化。
会计人员虽然是会计造假的实施者,但会计人员的造假行为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公司高层管理人员的直接授意或强迫,而公司高层管理人员很多都受到大股东甚至是当地政府的压力而产生会计造假冲动。因此,会计人员。上市公司。大股东。公司高层管理人员。当地政府官员可以说与会计造假都有关联,但究竟谁应负主要法律责任的判定会非常困难,而不能判断会计法律责任主体,会计法律就会难以做到有的放矢,会计法治的也很难实现。因此,必须完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的现代企业制度,为会计法治的实现创造良好的市场条件。
5。会计道德水平的提高。
会计法治的实现必须获得会计道德的支持,如果没有会计道德水平的提高,会计法治是建立不起来的。此外,法治一个重要环节是守法。守法之于法治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它是法治社会得以建立。能够良性运作的社会心理基础。而守法有外在守法与内在守法之分。外在守法是指法律主体迫于外在的威慑或强制而服从法律;内在守法则是指法律主体自觉认同法律而把守法内化为一种道德义务。显然,具有道德义务感的内在守法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守法。因此,一个社会的会计道德水平越高,会计内在守法的意识就越强,建立会计法治的可能性和实现程度就越高。
6。社会舆论监督的加强
社会舆论监督是指大众传播媒体对社会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以影响或监督社会的个体或群体行为。社会舆论不仅在法治建设中要发挥宣传法治,促使公民知法并且自觉守法。用法的作用,且应在守法。执法。司法等法治运行环节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目前的社会舆论监督虽较过去有了很大的加强,但总体来说舆论的透明度仍不高。
参考文献:
[1]叶陈刚。会计道德研究[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2]于玉林。李端生。会计基础理论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3]石泰峰。走出沼泽地¬¬¬_关于法治的思考[M]。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
[4]李心合。会计制度的信誉基础[J]。会计研究,2002(4)
[5]杨雄。胜会计诚信问题的理性思考[J]。会计研究,2002(3)
[6]韩传模。郝景昭。会计职业道德的失范与重塑[J]。会计研究,2002(5)
[7]谢新安。论财务会计造假与打假[J]。财务与会计导刊,2002(5)
[8]刘宇。会计信息市场分析[J]。财务与会计导刊,2002(3)
[9]黄申。与法学的边缘学科探析[J]。财会月刊,2000(6)
[10]李若山。会计问题的若干法律思考[J]。会计研究,1999(6)
[11]李荣梅。会计制度不完全性的经济学分析[J]。会计研究,2005(1)
[论文网Www。LunWenData。Com]
會计法治与市场经济【6604字】:http://www.youerw.com/kuaiji/lunwen_148472.html